一直以来,关于苏联援助中国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中引发了广泛且激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苏联对新中国进行了无偿援助,真正展现了“老大哥”的风范;
也有人指出,在国家最关键的时刻,苏联单方面违约并催促还债,使得中国三年困难时期雪上加霜;
还有观点认为苏联的援助其实带有浓厚的利益要求,实质上是一种苏式“勒索援助”。
各种看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但现实中一条铁律不可忽视:国家之间的情谊往往短暂,唯有利益才是永恒的。
那么,为什么苏联在1949年后对中国展开大规模且力度惊人的援助?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必须从二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说起。
当时,斯大林对中国的战略主要包含两个核心目标:一是将蒙古从中国版图中独立出来,形成一块广阔的缓冲地带;二是恢复沙俄时代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因此,苏联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与美国合作的策略,双方暗中形成默契,联手夹击国民政府,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施压。
为了争取斯大林的支持,国民政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45年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份“城下之盟”有效期长达30年。
该条约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点:
第一,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根据公投实现独立;
第二,中苏共同管理长春铁路30年,旅顺港作为共享的海军基地30年,大连港则作为自由港。
表面上是共管,但实际管理权几乎全部由苏方人员掌控。
通过这一系列安排,苏联成功推动外蒙古独立,牢牢控制了中国东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战略港口,基本实现了其远东战略目标。
由于国民政府的讨好姿态,苏联在对国共两党的态度上大多偏向国民政府,斯大林甚至曾劝说中共服从国民党统一领导。
这种态度的转变开始于1947年6月。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明确援助自由国家,并划分阵营,这让斯大林意识到必须团结各国共产党,壮大社会主义阵营,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冷战。
于是,苏联开始主动拉近与中共的关系。
1947年12月,毛主席向斯大林发去电报,强调革命战争已进入反攻阶段,并善意提醒蒋介石奉行亲美反苏政策,试图将中国变为反苏军事基地。
面对这一局势,老谋深算的斯大林也不得不做出反应。
1948年3月14日,斯大林在政治局特别会议上明确决定:
“中国人民正在经历磨难与斗争,正在建立一个新的反帝民主国家。我们的任务是利用一切可能手段,协助中国同志,直到他们彻底击败所有敌人,与苏联友好共处,开启新的幸福生活。”
为了巩固中共在东北的根据地,苏联不仅积极开展贸易,派遣专家和技术人员修复铁路和桥梁,还将缴获的大量日本武器弹药移交给中共。
到1948年12月5日,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中共东北铁路总局已成功接收了1.5万公里的关键铁路线和120座大中型桥梁,修复机车885台。
尽管苏联此时加大了对中共的支援,但斯大林仍有所顾虑:全面放开援助可能引来美国干涉,威胁苏联远东利益。
因此,对于中共要求的全面经济援助,斯大林态度谨慎。
毛泽东也不寄希望于苏联,强调中共应“全靠自力更生,不要向苏方提出过高与过多的要求”,胜利之前只能靠自己。
1949年,经过三大战役后国内大局已定,毛泽东认为可以与斯大林展开正式谈判。
1949年6月26日,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抵达莫斯科,次日夜里刘少奇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晤。
斯大林对中共亲苏的态度非常满意,几乎答应了中共所有的军事和经济援助需求。
随后,双方签订《关于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条件的协定》,但在苏联全面援助中国之前,必须先解决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存在的明显不平等问题。
这份条约不仅涉及外蒙古独立,还包括苏联对伪满洲铁路的合营权,以及对旅顺和大连港口的实际控制,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起初,斯大林希望维持条约原状,不愿松口,但担心中国向美国靠拢,最终做出让步,基本采纳了中国的新方案。
毕竟,在冷战关键时期,巩固阵营团结比什么都重要。
尽管中苏签订了诸多援助协议,建国初期双方关系仍算不上亲密,属于典型的利益交换。
斯大林对中共战争胜利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只是铁托式的“局部胜利”,对中国整体实力依旧不屑一顾。
当中国决定出兵抗美援朝时,毛泽东原本主张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库空虚,只需向苏联租借武器装备,节约开支。
但苏联拒绝直接借武器,只同意半价出售,且初期提供的多为战场淘汰下来的老旧装备。
随着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日益出色,斯大林开始重视,最终无偿赠送了372架米格-15战机和二十个陆军师的武器装备。
苏联还派遣航空兵部队,穿着志愿军制服秘密参战,多次击落美军轰炸机,保护地面部队安全,美军称之为“米格走廊”。
抗美援朝期间,苏联为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大部分以半价出售,军事贷款达32亿旧卢布,中苏关系因此进一步加深。
新中国恢复建设的核心,正是被广泛熟知的“156工程”。
从1952年到1954年,“苏联工业援助”计划不断扩大,从最初40多个项目增至156个,核心集中在重工业和军事国防产业,这正是苏联的优势所在。
虽然“156工程”中许多项目技术水平有限,后期因过度贪大求全导致不少烂尾,但无疑是当时中国能够获得的最优质工业建设援助。
1950年至1953年间,中苏签署技术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总额6.8亿卢布,三年内累计进口4.69亿卢布,完成合同68.7%。
中国的煤炭、钢铁、电力和石油等主要工业产能达到建国时的两倍,苏联援建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此外,新中国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科技人才的匮乏。
虽然拥有6万名高级知识分子,但多集中于教育、卫生和文艺领域,懂得现代科技建设的专家极为稀缺。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派遣了大量专家来华支援,其中1210名高级专家帮助中国建立了现代工业管理体系,并培养出众多科技人才。
更重要的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建设避免了许多弯路。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
同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显著提升了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赫鲁晓夫清楚自己资历尚浅,缺乏全面领导经验,为巩固苏共党内地位,必须赢得中共的支持。
上任后,他排除万难,加快推动援建中国项目,从1954年起大量派遣技术顾问和专家到中国。
到1960年苏联专家撤退前,在华工作的顾问和专家累计达到1.8万人。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到11.3%,第一批大型现代化企业如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械厂、鞍山钢铁厂、抚顺铝厂和长春第一汽车厂纷纷建成投产。
然而,中苏蜜月期并未持续太久。
156项重点工程不仅涉及工业建设,还有重要的军事领域合作,尤其是核武器研发。
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毛泽东提出了对原子能和核武器的兴趣,希望苏联提供帮助。
赫鲁晓夫起初犹豫,劝教员专注经济建设,避免耗费巨资于核武器研发。
更关键的是,苏联刚向美国递交防止核扩散的备忘录,若此时助中国造核弹,等于打自己的脸。
他只承诺帮助中国建造一个小型实验性核反应堆,用于原子物理科学研究。
整个50年代中期,苏联对援助中国核武器研发的态度摇摆不定,既未完全拒绝,也未彻底同意。
由于苏联拖延,中方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缩减投资,减少国防建设。
1957年1月14日,苏联在联合国大会提出禁止核试验的提案,反对核武器拥有国数量增加,令谈判陷入僵局。
破局发生在同年6月18日,苏联内部政治斗争激烈。
赫鲁晓夫打压对手,急需中共等国共产党支持。
中共中央连夜开会决定支持新苏共中央领导机构。
第二天,《人民日报》报道苏共中央全会消息。
赫鲁晓夫欣喜,决定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与导弹。
9月9日起,双方开始军事、核武、导弹、飞机和无线电五组联合谈判。
1957年10月15日,中苏正式签署《国防新技术协定》,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实验性核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相继建成,培养了一批中国科技人才。
但苏联援助附带条件。
1958年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长致函彭德怀,提出在中国境内共建长波无线电中心,主要资金由苏联承担,方便指挥苏联太平洋潜艇活动。
此举令中方为难。
核武研究必须继续,但对长波电台资金和所有权问题,彭德怀在6月10日回函:中国同意建设,欢迎技术协助,但费用全由中国承担,建成后所有权归中国,使用权共用。
未谈妥长波电台,苏联驻华大使又传达赫鲁晓夫要求成立联合潜艇舰队。
当时中国潜艇力量薄弱,这实质上是苏联单方面控制潜艇舰队。
电台设在中国岸上,潜艇驻港口,天天在中国海底巡航,何况这完全损害中国主权。
毛泽东看透苏联真实意图,以“对付美国”为幌子,实则控制中国,严厉拒绝:“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
赫鲁晓夫亲赴北京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