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英雄不应该被遗忘。”
1994年,在河南新县的一家温馨的民宅中,岳父和女婿正在温酒畅谈。酒意渐浓,随着三巡酒过,岳父程如松开始娓娓道来家乡红安县的故事。红安县,作为革命的摇篮,这片土地上诞生和牺牲的英雄不计其数。而在红安的烈士陵园里,有一位老人已经守护了三十余年。他的坚守不是为了任何荣誉,而是为了那些革命英雄的英名永存不灭。
随着话题的展开,程如松提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高德福”,那是高定新一家在追寻了六十多年的名字。这个名字与他们的追寻息息相关,这是不是他们所寻找的那位英雄?
“岳父,能再给我讲讲你家乡的故事吗?”高定新一边为程如松倒酒,一边迫不及待地请求着,想听更多关于抗战时期的历史。程如松的家乡——红安县,这个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将军县”的地方,见证了无数英勇的革命事迹。红安县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却是红四军等红军主力的发源地,培养了数不胜数的革命英雄,1995年的授衔仪式上,223位将军便出自红安县。
1927年11月爆发的黄麻起义,便是在这片土地上点燃的,红安县的革命历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程如松提到,自己的女儿早年远嫁河南,因此很少能回老家探望他。1994年春节,程如松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河南新县的火车。高定新一家热情地接待了他,全家团聚的时刻弥足珍贵。
酒过三巡,再次与岳父聊起过去的岁月时,尽管高定新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但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先辈们充满敬意。他常常幻想自己若身处战场,定与那些侵略者奋勇拼搏,捍卫祖国的尊严。听到岳父提到“高德福”时,高定新突然愣住了,酒杯差点滑落。“高德福?他真的是我们新县的高德福?”高定新满心疑惑,同时又充满了莫名的紧张和激动。
程如松点头确认,这一切令高定新心潮澎湃。他匆忙跑出去,找到自己的父亲高厚学,把事情告诉了他。高厚学听后也无比激动,立即开始询问更多关于高德福的事情。“爸,你说那位高德福,莫非就是我们一直在找的那个人?”他忍不住追问道。
虽然程如松能提供的线索有限,但他提到一个关键人物:“有一个人可能知道更多,他就是我们老支书,这座陵园就是他守了三十多年。”
于是,父子俩决定亲自去红安县寻找更多线索,因为他们迫切需要了解高德福的一切。也许,这位牺牲的英雄,正是高定新寻找了六十多年的亲人——他的细爷爷。
“德福,你一定要平安回来。” 祖国的战乱四起,许多百姓流离失所。1929年,面对国家危机,高德福毅然参军报国。高德福的兄长高德焱看到弟弟决意上战场,也没有再阻拦。若非家中父母和孩子尚需照顾,他也会跟随弟弟一起上阵,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
当时的小高厚学并不懂战争为何物,只知道伯伯即将离开,心中充满了不舍。年幼的他紧紧抱住高德福的腿,泪水满面,舍不得放手。高德福一度以捉迷藏的方式将他骗开,转身离去,妻子则一路送别,依依不舍。然而,这一别,便成了永别。起初,家里还能收到高德福的消息,但自1932年起,便再也没有关于他的音讯了。
“或许他再也回不来了。”高德焱伤感地说。1931年,高德福已经是红军的营长,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但在一次与国民党军队激烈交战中,他所在的队伍被围困,兵力和物资严重不足。在这场艰苦的战斗中,许多战士牺牲,高德福也因伤重而被迫留在了红安县。
红安县的老百姓都深爱红军,听说有伤员要留在当地,便纷纷自告奋勇地照料他们。由于医疗条件简陋,高德福的伤口因感染而最终不治身亡。高德焱得知弟弟的消息后,带着一颗希望的心前往红安县寻找高德福,但却在敌人的封锁下,未能找到弟弟的踪迹。回到家乡后,高德焱依然未放弃寻找,每年都前往各地,希望能够找到弟弟的遗体。
岁月流转,直到高德焱病重之时,他把寻找高德福的责任托付给了儿子高厚学。高德焱带着遗憾离世,但在高厚学心中,寻找父亲遗失的亲人依旧是他最重要的使命。终于,这个使命的希望出现了。父子二人急忙收拾行李,前往红安。
在姜能山老人的引导下,高厚学父子终于找到了高德福的墓碑。当他们跪在墓碑前,泪水如洪水般涌出,六十多年的寻找,终究未能再见亲人。高德福,这个英雄,终于在那片曾经为他献身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息之地。
姜能山老人是烈士陵园的守护者,多年来,他坚持守护这些先烈,直到他们的家人能够前来认领。尽管这些烈士的名字早已被国民党摧毁,但姜能山的坚持让这片土地上的烈士得以安眠。高厚学和姜能山的深深谢意,更加凸显了这份伟大的坚持。
“如果不是你的坚持,我们根本找不到亲人。”高厚学深深地向姜能山鞠躬,表达感激。姜能山却谦虚地答道:“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没有这些先烈,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在离开时,高厚学坚持要给姜能山留下两千块钱,尽管姜能山推辞,但最终收下了这笔钱,并将其用在了修复墓碑上。
“只要我还活着一天,我就会守护烈士们一天。”姜能山老人依旧坚守着这个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