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0年,古波斯帝国向古希腊发动了入侵,双方在马拉松平原展开激烈交战,这场著名的“马拉松战役”最终以希腊城邦联军的决定性胜利告终,成为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为了迅速将胜利的消息传回故乡,同时震慑那些在雅典城内与波斯勾结的叛军——即所谓的“第五纵队”,统帅米勒狄选择派遣一名叫菲迪皮茨的士兵,承担将捷报传回的使命。菲迪皮茨不顾疲劳,日夜不停地奔跑,将喜讯带回雅典,最终因过度劳累而英勇牺牲。正是为了纪念他这段壮烈奔跑的壮举,后来才有了今天的马拉松长跑比赛。
然而,这其中存在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既然希腊联军急切想让后方尽快获知胜利,为何不派骑马信使代替长跑?骑马无疑速度更快,也能避免信使因过度劳累而丧命。策马奔腾与徒步长跑,两者在速度和效率上差别显著,为何希腊人偏偏选择了跑步送信?
首先,希腊人当时到底有没有马匹?
根据西方历史记载,参与马拉松战役的希腊联军约有一万多人,主力是装备精良的重装步兵。这些士兵佩戴着用青铜打造的头盔、胸甲和肩甲,身体其它部分覆盖着鳞片甲,手持直径约一米的青铜圆盾,配备约三米长的长矛和约六十厘米的短剑,组成了密集的方阵阵型。
与之对阵的波斯军队约有两万人,骑兵为主,采取游牧民族惯用的游击战术,依靠弓箭在侧翼和后方骚扰敌军,待敌阵松散后发起猛烈进攻。
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明确提到,希腊联军“没有骑兵和射手”,且是“奔跑着向敌人进攻”,距离大约1500米。最终,希腊联军利用地形优势,赢得了这场极具震撼力的胜利,阵亡192人,而波斯军阵亡则高达6400人。
这段历史令人费解的地方在于:首先,希腊联军规模庞大,重装步兵装备昂贵,制造这些青铜盔甲和武器需要大量资源和高超的冶炼技术。纵观中国战国时期,连强大的秦国都难以轻易实现如此规模的重装部队装备,而且迄今为止考古学界尚未发现确凿的相关装备遗物。其次,这支来自各个城邦的联军,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整合为一支高效的作战整体,并且在1500米的奔袭中对抗机动灵活、擅长射箭的波斯骑兵,斩获如此惊人的战果?这似乎违背了战争常识,令人难以置信。尽管如此,这些细节在本文中暂且略过。
总的来看,尽管希腊联军本身缺乏骑兵,但战场上他们无疑缴获了大量波斯战马,因此派遣骑马信使是完全具备条件的。
其次,希腊人是否具备骑马技能?
这同样不是问题。根据西方史料,早在特洛伊战争时期(约公元前1100多年),希腊地区就已经普遍使用战马和战车了,骑马技术相当成熟。因此,在这支逾万人规模的联军中,找出一些会骑马且勇敢的士兵完全可能。
那么,骑马信使的速度真的比跑步快吗?
通常来说,骑马确实比奔跑快得多。但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有两个关键因素限制了骑马的速度和效果,具体如下:
1. 马镫的缺乏。
根据中国西汉时期壁画记载,马镫是在西汉时期发明的。马镫极大提升了骑兵的稳定性和战斗力,使骑兵能与马匹形成更紧密的协作。而在公元前490年的波希战争时期,希腊和波斯双方都还未使用马镫。没有马镫,骑马对于未经严格训练的士兵来说极具挑战,容易失控。
不过,缺少马镫并不能成为完全不骑马的借口,因为即使没有马镫,骑马仍然比长跑轻松且速度更快,这是常识。更何况,可以派遣多名骑手,多备几匹战马,以防万一,确保消息有人能最快速度送达。
说到这里,笔者忍不住提出一个疑问:作为统帅,米勒狄既然急切希望将胜利的消息传回后方,按理说应派遣多名信使,或者组成信使小队,以防途中遭遇敌军或其他意外。但为何最终只派了菲迪皮茨一人长跑送信?这一点至今仍是谜团。
2. 道路条件限制。
古希腊境内地势多山,道路崎岖不平,确实对骑马速度造成影响。一些山路狭窄,难以通过马车,但单骑仍可通行。波斯军人虽屡次入侵古希腊并派出骑兵,说明骑马在该地并非完全不可行。
历史上雅典曾发生过内乱,僭主庇西特拉图流亡十一年后回归,先占领马拉松,然后内外夹击雅典军队。希罗多德记载,他让儿子们骑马去追击逃散的雅典人。如果道路实在不适合骑马,如何解释他派骑兵先行追击的事实呢?
综合来看,虽然骑马在某些路段可能受限,且缺少马镫确实带来不便,但总体上骑马回报捷的速度和效率仍优于徒步长跑。
综上所述,虽然希腊联军没有骑兵,但战马充足,骑马信使的条件和技能均具备,道路限制虽存在但不至于完全禁止骑马。从常理判断,米勒狄如果真想让雅典第一时间知道胜利消息,理应派遣多人骑马或至少多人长跑送信,而非让菲迪皮茨孤身一人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然而,他偏偏违背常理,仅派一人长跑回报捷报,其背后的原因至今依然是个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