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辛酸,也蕴含着对粮食珍惜的深刻情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聂荣臻元帅的一生充满了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他为革命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最值得我们铭记的,是他始终保持节俭、待人厚道的优秀品质。
他,就是被称为“福帅”的开国元帅——聂荣臻。
聂荣臻的生活简朴,清廉的品质贯穿其一生,甚至在他91岁生日之际,这种品质依然未曾改变。
在聂元帅的生日那天,他没有大张旗鼓地举行庆祝,只有四位客人来到他家中,前来祝寿。
然而,在晚宴之前,聂元帅的秘书却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要求,这个要求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那么,这个要求究竟是什么,竟能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倍感震惊?
1990年12月29日,聂荣臻迎来了他91岁生日。
对于一位革命元老来说,生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但聂荣臻从不喜欢铺张浪费,尤其是对同志之间的互动,他始终坚守着“三不主张”的原则,其中之一便是不大办寿宴。
在他80岁生日时,身边的亲友们曾建议在外面为他举行一次庆祝活动,但聂荣臻坚持在家里,简单地与家人共度。那一年的生日,聂元帅和家人共享一顿平凡的晚餐,温馨且简朴。
这种节俭的习惯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生日庆祝,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特别节日,聂元帅始终秉持着朴素的原则。
对于90岁生日的庆祝,许多领导和同事曾表示希望亲自到家里为他送上祝福,但聂荣臻却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他认为工作最为重要,不应该让大家为他的生日浪费时间。因此,他90岁的生日依然保持了低调,只有家人和少数亲朋陪伴。
然而,到了91岁生日,聂荣臻的生日上却有了四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曾在北京铁道部干部管理学院学习的龙必涛和聂荣臻的外侄李继金等四位亲戚。
这些人中,龙必涛是第一次到聂元帅家中做客,而其他三人早已来过多次。
聂荣臻元帅此时正在家中书房内,身体刚刚从病中恢复,看起来精神状态尚可。
当他们见到聂荣臻时,便围绕着他聊起了家常,龙必涛等人感叹聂元帅已91岁,气色依然这么好,纷纷祝愿他身体健康。
聂荣臻笑着回应:“你们看,我今天刚理了发,收拾了一下,所以看起来气色好一些。其实,我老了,身体每况愈下,现在出门都得靠轮椅。”
聂元帅还不忘提醒大家:“你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只有保持健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贡献力量。”
对于这些话,龙必涛等人深感温暖和感动,纷纷表示感谢。
晚餐时间临近,聂荣臻决定留下这四位客人一起用餐。为了好好招待,他们的晚餐有了特别安排,聂荣臻特别叮嘱家中的厨师张师傅,做几道丰盛的菜肴。
然而,在饭前,聂荣臻的秘书还向客人们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吃饭时千万不要把饭菜掉到桌子上,否则聂元帅会不高兴。
龙必涛对此感到疑惑:为什么吃饭时掉一点饭菜会让聂元帅生气呢?
周秘书解释道,聂元帅一生节俭,最痛恨浪费,尤其是粮食。如果不小心掉了一粒饭粒,聂元帅就会感到非常不快。事实上,龙必涛的几个表哥曾因为不小心掉饭粒而受到聂荣臻的严厉训斥。
所以,秘书提醒龙必涛时,特别叮嘱他注意这一点。
于是,在那顿晚餐上,大家都小心翼翼,尽量避免让食物掉落在桌上。龙必涛注意到,即使是年迈的聂荣臻,在夹菜时也是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保持着饭菜不掉落。
晚饭后,几人继续谈话,最后在温馨的氛围中告别。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永别。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元帅辞世,龙必涛永远铭记这一段与聂元帅共同度过的时光。
他从聂元帅身上深刻领悟到,那种经历过艰苦岁月、体会过生活不易的节俭精神和对粮食的珍惜,是聂元帅生活中最根本的信念。
聂荣臻的家风,对后代的影响深远。
毛泽东曾夸赞聂荣臻为“厚道”之人,这并非仅仅指他为人宽厚、忠诚,还指他始终保持谦逊、不攀比、不奢华的生活态度。
聂荣臻从小就受家庭熏陶,父母的教导让他具备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记得在他年少时,曾有一位同窗因为家境贫困,连墨盘都没有。聂荣臻主动把自己的墨盘送给了他,还安慰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回家后,他心中忐忑,生怕父母会批评他。但当他将此事告诉父母时,父亲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为他点赞,说做得对。
这种家庭教育深刻影响了聂荣臻,使他一生都保持了善良和节俭的品质。
聂荣臻和妻子张瑞华结婚后,两人一起经历了革命的艰难岁月,生活拮据,几乎没有添置过任何奢侈品。即使是日常饮食,也常常是简单的馒头和咸菜,但他们从未后悔投身革命,反而觉得这是值得的。
傅志义,聂元帅的医疗组成员,回忆起第一次进入聂元帅家中时,对其家中陈设的简朴感到震惊。
聂元帅的卧室里只有一张普通的木床,床上铺着简单的白布,床头一个破旧的台灯。
更让傅志义吃惊的是,聂元帅的衣服几乎都是他当年参加革命时穿的旧军装。聂元帅一生倡导简朴,反对奢华,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终生坚持节俭,不浪费,生活简单朴素,永远将工作和革命事业放在首位。
聂荣臻的革命经历,几乎贯穿了整个国家的历史。
年少时,他便离开家乡,独自前往法国求学,接触马列主义思想,立志报国。
1922年,他考入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最终决定投入革命行列,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复兴贡献一生。
从此,聂荣臻的生活便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即使他的父母在他身边去世,他依然未能回家送别。
他和妻子张瑞华,以及女儿聂力,常常因为革命工作而聚少离多。甚至在1931年白色恐怖时期,聂荣臻没有回家,妻子和女儿只能独自面对种种困难。
聂荣臻以“忠诚革命,艰苦奋斗”的精神,奉献了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家风传承与影响
聂荣臻对家人的要求极为严格,特别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他强调“公私分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