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被后世尊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然而,没过多久,袁世凯便悄然夺走了这场革命的胜利果实,篡夺总统宝座,并且更改了国号。表面上他是总统,实则行“土皇帝”之实,这种行径激起了社会的广泛反感。袁世凯最终在即位仅83天后,因种种压力无奈退位。
1916年,袁世凯在民众的强烈谴责声中去世。对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军政大员来说,未能引领国家走出动荡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临终前,他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三人身上——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并预言这三人将有能力挽救中国。
尽管袁世凯的预言未能完全应验,但这三人在当时确实拥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力。首先是黎元洪,他是推翻清朝后首任副总统。袁世凯倒台时,黎元洪短暂出任第二任总统,因其推动共和体制而被誉为“共和先行者”。但黎元洪出身贫寒,童年时家境困顿,直到迁居天津后才得以接受系统教育。
在天津,黎元洪深知学习机会的宝贵,勤奋刻苦,立志为国效力,顺利考入北洋水师。在求学期间,他接触了不少国外先进思想,获得了李鸿章的青睐,毕业后被直接授予六品官职。辛亥革命前,他辗转南北,历经甲午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与人脉,并掌控湖北陆军和水师。革命爆发后,他被推选为湖北都督,随后成为民国首任副总统,官运亨通。袁世凯担任总统后,更封他为“武义亲王”,以示拉拢。
袁世凯下台后,黎元洪成了大总统,但这只不过是北洋军阀总理段祺瑞的傀儡,实权有限。黎元洪曾试图抗衡段祺瑞,罢免他的职务,然而对方势力强大,最终反扑。黎元洪被迫逃离政坛。1928年,他在天津转行实业,后因脑溢血病逝。
第二位是徐世昌,他是袁世凯的得力助手,且为袁亲自培养。两人早在1871年结识,徐世昌参加乡试时便得到袁的资助。授予翰林后,他并未急于作为实干家,而是积极结交官场要员,并推荐袁世凯督练新军,这一举措改变了袁的命运,也影响了自己的政治轨迹。
徐世昌在翰林院多年无大权,直到袁世凯任命他为参谋,双方关系一直密切。1906年,徐被派往东北三省治理,政绩突出,获封军机大臣。凭借卓越的社交能力,他左右逢源,结识不少权贵。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中,他成功调停。黎元洪下台后,冯国璋与段祺瑞争夺总统,双方实力旗鼓相当,难分胜负。徐世昌则借机调和两派,最终成为最合适的大总统人选。直到1922年,面对曹锟逼宫,权力不保的徐世昌被迫辞职,晚年在天津安享余生,1939年去世。
第三位段祺瑞,是北洋军阀中最具实力的领袖。袁世凯对他的能力极为信任,才托付他拯救国家。段祺瑞1865年生于安徽庐州,少年入李鸿章创办的武备学堂学习,成绩优异,深得李鸿章赏识,被派往德国留学,拓宽视野。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段祺瑞协助扩军,镇压义和团乱事。袁对他的感激至深,甚至将义女许配给他为继室。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联合46名重要将领共同威胁清帝退位,促使2月15日清帝宣告退位,结束千年帝制。
尽管掌握大权,段祺瑞从未妄图称帝。他的行为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当袁世凯称帝时,他多次劝阻无果,最终选择出任北洋政府总理,保持一定距离。1920年直皖战争中,作为皖系总司令,他与直奉军对抗失败,被迫辞职,曹锟接任总统。1924年冯玉祥夺权后,邀段祺瑞辅佐执政,段欣然接受。1926年冯玉祥下台后,段祺瑞失去权力,转而潜心佛学研究,直至1937年病逝。
这三人对推翻清朝建立民国政权均有贡献,但最终未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身上带有北洋军阀的帝国主义色彩,代表的是帝国主义利益。在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之时,三人未能获得民众广泛支持。同时,军阀之间内斗频繁,势力分裂加剧,注定了他们的失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