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改写版)
从军事角度来看,刘邦能够最终夺得天下,靠的正是韩信、英布和彭越这三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虽然他们三人同处于刘邦麾下的第一梯队,但彼此之间的实力和水平却存在显著差距。
在刘邦为功臣排座次时,众人普遍推崇曹参为首,因为他身上有七十多处战伤,功勋显赫。
然而关内侯鄂君的一句话却让刘邦彻底醒悟——
“没有曹参,陛下您依然能得天下,但若没有萧何,那就未必了。”
这句话突出强调了萧何在“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保障粮道不断”的关键作用。
事实上,韩信的地位同样独一无二。
笔者认为,韩信之所以在汉初武将中最为耀眼,不仅因为他拥有高超的战术才能和卓越的战绩,更因为他的战略眼光远超英布和彭越。
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之前,特地前往韩信的故乡采风。当地人告诉他:“韩信当年身处底层时,志向就极为远大,你可以去看看他母亲的墓地。”
韩信母亲的墓地位于一片高坡上,周围地势开阔,足以容纳万人安居。这一景象让司马迁沉默良久。
原来,韩信即使在困顿时也怀揣着成为万户侯的宏大志向,这已不是梦想,而是坚定的目标。
正如曾国藩所说:“立志是成事的关键。”
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军后,曾与刘邦进行过一次深度对话,史称“汉中对”。
这次谈话中,韩信向刘邦提出两条重要建议:明出子午,暗度陈仓;以及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明出子午,暗度陈仓”是具体战术层面的操作策略,针对如何拿下三秦地区;
而“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则是战略层面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刘邦夺天下的长远规划。
作为一名将军,韩信竟能站在刘邦角度思考,用人情世故之道吸引、用好、留住人才,令他们尽展所长助力大业。
也就是说,韩信在心中早已将自己代入刘邦角色,思考如何称霸天下。
这让他迅速拉开了与其他武将的差距,赢得了刘邦、萧何、张良等人的高度认可。
他堪称国士无双。
反观英布和彭越,二人虽与韩信同是将军,但战略层面的远见却无法与韩信匹敌。
英布早年投靠项梁集团,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几乎常年被称为“冠军”。
在楚怀王熊心的麾下,项梁为武信君,英布被封为当阳君,足见其军事地位非同一般。
项梁死后,英布继续受项羽控制。巨鹿之战中,英布率先渡河为联军开路,项羽入关受阻时,英布亦当先锋攻破函谷关。
因此鸿门分封时,英布以军功显赫和与项羽的特殊关系被封为九江王,治所设在六(今安徽六安北)。
然而,英布与项羽的蜜月期不久便结束。英布逐渐只关注自己九江国的安稳:项羽攻齐国时,他只派出几千老弱兵力应援;项羽的彭城失守,他装作没事发生。
毕竟英布原本就是作为“股东”加入项梁集团,成为诸侯后更只顾维护自身利益。
项羽虽不满,但考虑到英布的军事能力,还是忍了下来,毕竟一旦英布倒向刘邦,局势就复杂了。
但这暴露出英布的短板:他不懂得在乱世积极进取,只想守成。
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没有哪个诸侯能真的过上岁月静好。局势最终会迫使你选边站队。
如同东汉末年的刘表,虽然握有荆州重镇,但曹操孙权的崛起让他无法安宁。
当时明眼人都知道,天下已进入楚汉两强争霸阶段:要么效忠项羽,要么归附刘邦。
英布这种小型诸侯,不站队不进取是行不通的。
结果他陷入尴尬局面,项羽疑心他,刘邦对他又无信任。
如果不是张良建议刘邦争取英布,英布日子会异常艰难。
在战场上英布果敢凶猛,但处理现实事务却犹豫不决。
刘邦派随何出使九江国时,英布口头答应归附,却不敢公开表态,留有退路,表现出矛盾心态。
英布归顺后,帮刘邦解决了九江国叛乱牵制项羽兵力的问题,缓解了刘邦荥阳一线的压力。
不过,他未曾像韩信那样提出过战略层面的建议。
英布被封为淮南王,既因对项羽的军事贡献,也因其股东身份。刘邦派随何时已答应其封王条件。
战术上,英布表现勇猛,但缺乏创新。后期他叛变时,刘邦发现其阵型与项羽相似,轻易破解。
可见英布缺乏独立的战略眼光。
原本英布可采取东取吴、西取楚,再吞并齐鲁,或者稳守阵地与刘邦相持,但他选择了下策,最终被刘邦击败,又被长沙王设计杀害。
总的来说,英布是勇猛的将军,但缺乏战略家所需的远见与格局。
彭越的情况与英布类似。
起兵时他以严厉手段迅速建立威望,但本质上只是为了自保,手下更像江洋大盗。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事业的高度往往取决于立志的远大。
鸿门分封后,彭越依旧游离于主流政治之外,带着万余人马,前途未卜。
在诸侯林立的乱世,彭越若不找个靠山,注定危险重重。
他的心境可用曹操诗句形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后来彭越接受齐王田荣授印,击败楚将萧公角。
刘邦发动五十六万大军攻楚时,彭越于外黄正式加入汉军,因为他曾配合刘邦攻取昌邑,算是老熟人。
他带着三万人马加入刘邦阵营,也因此得以封梁王,成了“股东”。
楚汉之争中,重要战场有三条线:刘邦在荥阳牵制项羽主力,韩信开辟北方战场,彭越则活跃在敌后。
三线齐发,互为支撑。刘邦死守一线,韩信迅速夺取赵燕齐,彭越则骚扰项羽后方,破坏补给线,使项羽疲于奔命。
由此可见,彭越的作用虽重要,但更多是辅助性质,无法与韩信的攻城掠地大手笔相比。
不过他在后方频繁扰乱,使项羽多次回军处理危机,大大减轻了刘邦前线压力。
彭越定位为“将军”更为合适,封王身份多是基于乱世积累的“资本”,以股东身份入伙刘邦集团。
至于韩信,或许有人会说他也有局限,不算战略家。毕竟他在齐王时完全有机会独立,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难道韩信看不到这种可能吗?肯定是看到了。
他之所以坚定跟随刘邦,是因为他的初衷只是当个万户侯,如今封王已超额完成目标,何必再更进一步?
再说,刘邦对他还算优待。
所以,韩信、英布、彭越虽同为刘邦集团第一梯队将领,但韩信在“将军”之外,还拥有“战略家”这一更高层次的标签。
这不仅关乎专业能力,更体现了内心的格局与胸怀。
虽然韩信最终结局凄惨,但历史铭记刘邦对他的评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便足够。
写文不易,看完别忘了点个“赞”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