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一年,天宝十四载(755年),整个大唐的局势犹如一根紧绷的弦,随时可能断裂。唐朝的宰相杨国忠与边疆的藩镇节度使安禄山,因权力斗争而激烈对抗。杨国忠向唐玄宗李隆基献计,诱使安禄山入京,以图夺取其兵权。紧接着,杨国忠指派军队围住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宅邸,展开了对安禄山门下宾客的搜捕行动,并残酷地将与安禄山有勾结的大臣吉温活活打死在监牢中。而安禄山则乘机上书揭露杨国忠的二十条罪行,提出自己愿献马一匹入京,实际上是欲图发动政变。当宦官将唐玄宗的手诏送至安禄山面前时,安禄山却表现得极其冷静,拒绝跪拜,冷冷问道:“圣人安稳?”这句话透出一种不容忽视的威胁。安禄山的野心,犹如乌云压顶,笼罩着整个帝国。尽管唐玄宗李隆基清楚形势紧张,却未能及时采取军事对策,依然沉浸在与杨贵妃共度时光的享乐中,未曾顾及到国家的危机。
天宝十五年(756年)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率领十五万大军趁夜出发,行军至博陵(今河北定州)时鼓噪而进,杀声震天。唐玄宗这才从自己的奢华生活中惊醒,发现大唐的盛世梦已被彻底打破,迎来的是无尽的血海与动荡。安史之乱的发生,原本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然而他在战争中接连犯下战略失误,最终导致局势的急剧恶化。
叛乱爆发的第二个月,唐玄宗急忙发布亲征的诏令,试图以自己亲临东都洛阳为名“除奸去贼”。但在没有足够的军事部署下,唐军的三道防线很快便被安史叛军突破。唐军在洛阳外,遭遇了安禄山铁骑的猛烈冲击,叛军如猛虎扑食,飞矢如雨,唐军的阵形彻底崩溃,士气大败。短短一个月,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和洛阳失守,唐玄宗不得不放弃亲征计划,退回长安。
年已七十的唐玄宗,已不再是那个雄心勃勃、锐意进取的年轻天子。曾经一手打造的“开元盛世”推向了大唐的鼎盛,但随着岁月流逝,唐玄宗逐渐沉迷享乐,任用权臣小人,盲目轻信藩镇节度使的忠诚,对朝政漠不关心,时光的推移让他渐渐疏远了国家的命运。尽管盛世繁华,危机也悄然埋伏在其中。正如《旧唐书》所言:“如山有朽坏,虽大必亏;木有蠹虫,其荣易落。”最终,唐玄宗的失误导致国家的崩塌。
在叛乱前线的惨败之后,唐玄宗并未立即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听信谗言,杀害了几位忠诚的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此之前,封常清曾多次向唐玄宗报告安禄山的叛乱迹象,并劝谏玄宗不要掉以轻心。然而唐玄宗却未曾采纳。封常清临死前,悲叹道:“讨逆无效,死乃甘心。”他还在遗表中写道,唐军仓促召集,远不如安禄山的渔阳铁骑精锐,最终导致全军溃败。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并开始向潼关进军。潼关作为关中地区的门户,一旦失守,长安将岌岌可危。唐玄宗仍未从困境中清醒过来,他任命患病中的老将哥舒翰率领临时征募的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然而,哥舒翰采取了闭关固守的策略,并多次成功挫败安禄山的进攻。虽然他与安禄山有私人恩怨,但他始终为国家着想,坚持“贼远来,利在速战” 的战略。然而,唐玄宗却受到杨国忠的影响,坚持让哥舒翰出关决战。最终,哥舒翰在灵宝惨败,潼关失守,安史叛军的铁骑直逼长安。
此时,唐玄宗被杨国忠陷害为不明政事的昏庸皇帝,导致无数百姓为叛军的压迫而流离失所。杨国忠的谗言也使得唐玄宗迟迟未能采取有效反击措施。
六月初四,唐玄宗亲自带着杨贵妃和大臣们逃离长安,向蜀地避难。然而,途中,唐玄宗和随行的官员们都被当地百姓围住。百姓们急切地问:“陛下,宫殿和祖墓何去何从?”在百姓的坚持下,唐玄宗最终无言地拉起了马缰,继续前行。
不久后,唐玄宗的车队被当地百姓阻止并谏言,认为应当继续振作,平叛恢复大唐的统治。这些民众的声音,终于让唐玄宗感受到些许清醒。然而,他依然选择向蜀地避难。
唐玄宗的这场“长安之行”不仅是他政治上的彻底失败,也象征着大唐帝国的衰落。他在蜀道上目睹了昔日的盛世已经烟消云散,最终只能无奈地走向西南,寻找一片暂时的安宁。
在马嵬坡,经过长时间的沉默和讨论,杨贵妃的死,彻底点燃了整个局势的火药桶。禁军将士的愤怒最终迫使唐玄宗作出了痛苦的决定,他命人将杨贵妃缢死,带着无尽的痛苦和愧疚告别了她。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一天,唐玄宗的无力保护亲近之人,也意味着他逐渐失去控制权力的最后力气。最终,马嵬坡之变也成为唐朝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标志着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进入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