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琳是一位明朝初年的著名文臣,他的故乡位于黄冈县中和上乡,现今被称为武汉新洲的仓埠地区。他的父亲吴应澍曾协助他人共同创办了问津书院,吴琳也因此获得了在问津书院学习的机会,成为了书院中的一名生员,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在洪武二年,吴琳凭借出色的文学才华被推荐至朝廷任职,随后与同乡的吏部尚书詹同一起轮流负责吏部的日常事务。他为人谦逊谨慎,在任职期间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这样的品质在当时的朝廷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认可,被视为清官的典范。
然而,到了洪武七年,这位尚书在吏部任内表现优异,竟然向朝廷请求辞去官职,返回故乡务农。朱元璋表面上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内心却充满疑虑。朱元璋心想,吴琳年富力强,身心健康,在吏部的工作也做得相当出色,为什么会选择放弃荣华富贵,回到农村从事耕作,这样的选择实在难以理解,难道其间藏有什么隐情?
朱元璋怀着好奇,立即派遣使者秘密去调查,想要摸清吴琳回家种田的真实情况,看看他是否真的在务农,而不是在做其他事情。使者到达吴琳所在的村庄附近,发现四周静悄悄的,只有一位头戴草笠的老农,赤脚坐在稻秧车上,专注地在水田中劳作,动作非常熟练,显然是一位长年累月从事农耕的经验丰富的农民。
使者缓步靠近,想要询问吴琳的家在哪里,没想到那位老农突然起身,语气恭敬地说:“我就是吴琳吴尚书!”使者惊愕不已,没想到眼前这位赤脚的老农,竟是声名显赫的吴琳尚书。
这一消息传回朱元璋的耳中后,他对此事感到无比惊讶,没想到吴琳辞官回乡竟然真的是去种田。此后,吴琳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了“赤足尚书”的美称。后来,吴琳在自己的故乡仓埠病逝,安葬亦十分简单,回归了他一直以来向往的田园生活。
吴琳不仅品德高尚,清廉为官,还对学术充满热情,对《毛诗》《小戴记》等经典书籍有深入而透彻的理解。在朱元璋放手消灭陈友谅势力后,朱元璋下令征召一批荆楚地区的名士,吴琳凭借通经学古和出色的文才顺利被詹同推荐,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一员。
此外,吴琳还有一个弟弟名叫吴琛,他也在朝廷任职,担任了衢州府同知。虽然吴琛的名声和地位无法与哥哥相比,但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样展现出不俗的政绩,为地方治理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