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爷为何不做皇帝?
“八贤王”,这个令人敬仰的称号,出现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如《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三侠五义》和《万花楼》。在《杨家将传》一书中,“八王”指的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此角色在杨家将的后期版本中常常署名为赵德芳,即宋太祖的另一子)。赵德昭在历史上并未真正成为皇帝,他的父亲临终时,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并赐给赵德昭一把象征权力的金锏,授命他若发现朝中有不正之臣,便可斩尽杀绝。这使得赵德昭多次救助杨家将等忠臣。
《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则是赵德崇,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本名。
宋太祖的诺言
那么,为什么“八贤王”没有继位成为皇帝?要追溯到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的关系。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曾向弟弟赵光义许下承诺,若他能够继位,死后皇位将传给赵光义。赵光义显然记住了这一承诺,便成为后来历史上所称的“烛光斧影”事件的伏笔。赵匡胤突然驾崩,赵光义继位成为宋太宗。此时,朝野间对赵光义的篡位充满了质疑和谣言,许多人认为他弑君篡位。
当时的皇后贺氏带着赵德芳前往朝堂质问赵光义是否弑父。或许是赵光义心中有愧,于是他赐给赵德芳一柄金锏,允许他监督朝政。戏文中提到:“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这段戏文中的金锏,使得赵德芳成为“八贤王”的象征,而这柄金锏也让朝中的奸佞之臣心生惧意。
八贤王的死亡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八贤王”赵德芳?我们翻阅史料,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宋史·宗室传》的记载,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四子德芳。然而,长子和三子都在幼年夭折,因此,唯一长大成人的太祖儿子便是赵德昭和赵德芳。
从这个角度来看,戏曲或影视中的“八贤王”实际上是指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然而,历史上的赵德芳并未像戏剧中那样被赋予高大的形象。赵德芳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去世,时年仅23岁。他未曾被封为“八贤王”,更没有像戏剧中那样陪伴四位帝王,经历太祖、大宗、真宗、仁宗等四代皇帝。
历史真相与虚构的八贤王
更进一步看,赵德芳与其他历史人物之间也几乎没有直接联系。传说中的“杨家将”中的杨业是在赵德芳去世五年后才战死的,因此,赵德芳显然无法代替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为朝廷上诉。此外,名将寇准于980年考中进士,而赵德芳已经去世,因此两人没有机会相识。至于“包青天”包拯,更是直到999年才出生,这时赵德芳早已去世。
因此,历史上的赵德芳并非“八贤王”,他并未经历那些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那么,为什么会有“八贤王”这样的虚构角色呢?
赵匡胤的死因与赵光义的继位
一切要追溯到赵匡胤的死。赵匡胤在976年11月突然去世,关于他死因的记载至今依然存在许多谜团。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去世时,皇后贺氏在场,并指派王继恩去召赵德芳。然而,王继恩并未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去找赵光义。赵光义随即赶到赵匡胤的寝殿,赵匡胤的遗体已被安放在那里。贺氏一看到赵光义而非赵德芳,便意识到事情的真相,不禁对赵光义说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则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显然,赵光义此言意在表明自己虽然接手了皇位,但愿继续保障家族的荣华富贵。
太宗对“八贤王”的忌惮
赵光义继位后,表面上确实对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予以优待。他任命赵德昭为京兆尹,虽官职低于宰相,但在朝会时却排在宰相之前。但实际上,赵光义心中始终对这两个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侄子心存戒备。尤其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北伐幽州时,发生了一次偶然事件——夜间军营骚乱,兵士们误以为太宗失踪,甚至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帝。赵德昭对此全然不知,但太宗得知后大为震怒。回到朝廷后,赵德昭在向太宗进言时,太宗怒斥道:“待你当了皇帝之后,再赏赐他们也不算晚!”此言无疑透露出他对赵德昭有篡位之疑。
赵德昭无法忍受这种怀疑,最终在回府后自尽,年仅29岁。赵德昭的死,虽然表面上看似一场悲剧,但实际上也为后来的“八贤王”传说提供了可能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