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的百年岁月里,中华儿女的强国梦从未熄灭,民族的抗争从未停止。无数革命先烈为中华复兴,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浸润了这片古老的热土。作为炎黄子孙中的一员,我只能在前辈们的足迹上奋勇前行,克服万千困难,毫不犹豫地追寻着属于我们民族的强盛之路,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是1987年,钱学森在率中国科协代表团访问英国时,面对在英的留学生所说的话。虽然时隔多年,但这段话依然在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映射出过去的光辉岁月,也映照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肩负的时代责任与前进方向。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他曾在年轻时远赴美国求学,师从伟大的科学家西奥多·冯·卡门。冯·卡门与中国的渊源颇深,他不仅是钱学森的导师,还培养了多位中国著名科学家,如钱伟长、郭永怀等。这些弟子们都在不同领域为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在美国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中,钱学森凭借出色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迅速在美国的科学界站稳了脚跟。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赢得了同行的尊敬。1949年,当时年仅38岁的钱学森,已是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的主任和教授,他的成就令人瞩目。
然而,虽然事业如日中天,生活也非常优渥,钱学森心中始终有一份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放下在美国的一切,毅然回到祖国,为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美国当局显然不愿轻易放走这位科学巨擘。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曾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在那种时代背景下,钱学森的回国之路注定充满了重重阻力。
1950年,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登船回国时,遭到了美国政府的严密阻拦。他们以钱学森试图携带机密文件为由,扣押了他八个箱子,随后将他软禁在特米诺岛。被关押期间,钱学森遭受了种种非人待遇。每晚房间的灯光每隔三分钟就会突然亮起,打破他的睡眠,而他的身体也因此急剧消瘦,仅三十天时间,他体重下降了整整30斤。蒋英看着心爱的丈夫日渐消瘦,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
这便是美国在宣扬自由与科学无国界的名号下,所做的“善行”。尽管如此,冯·卡门等钱学森的导师和朋友积极为他奔走,最终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帮助下,钱学森得以保释出狱。然而,美国当局并未放松监视,出狱后的钱学森仍然受到严格的监听和软禁,每个月都需要到移民局报到一次,生活依然没有丝毫自由。
钱学森回国的消息一直牵动着无数中国人民的心。直到1955年,在中国政府多次向美方交涉后,终于获得了美国的同意。1955年9月,钱学森一家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踏上归国的征程。在航程中,外交部特意发来电报,以钱学森父亲的名义叮嘱他:“路上小心,中途不要下船,到达后会有朋友在边境等候。”
然而,尽管美国政府表面上同意了他们的离开,却依然在背后使出了些小手段。据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回忆,轮船公司在售票时,拒绝出售头等舱票,并以“已售完”为由阻止钱学森购买。这时,一位正义感强烈的美国女权运动领袖得知后,愤然出面与船长交涉,她高声说道:“你们就让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住在三等舱吗?”经过她的坚持,钱学森一家才得以在头等舱安顿下来。
随着距离祖国越来越近,钱学森的内心越发激动,但他依旧保持着高度警觉。钱永刚回忆道,临近罗湖桥时,父母曾商定,如果途中发生意外,母亲要用自己的身体护住父亲。罗湖桥正是深圳与香港的过境桥,彼时香港仍为英国殖民地,而罗湖海关则是敌对势力频繁渗透的重灾区,特务往往从这里潜入内地。对于钱学森一家来说,这三百米的过桥路程,充满了随时可能发生的致命危险。
钱永刚深情地回忆道:“当时我们商量好了,一旦听到枪声就立刻卧倒,妈妈要保护爸爸,直到经过罗湖海关的检查站,我们才松了一口气,那才算真正回到祖国。”
这一段回国的历程,充满了危险与挑战,尤其是蒋英,她为了保护丈夫,甚至准备为他挡子弹,展现了伟大的母性和女性的无畏力量。她曾在回国前告诉儿子:“如果有危险,我和你都会保护你爸爸,因为他的生命比我们的还要重要。”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蒋英甘愿为丈夫和孩子的生命保驾护航,直至最后。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眼中饱含激动与感恩,他说:“我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今后,我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钱学森没有让自己的誓言空谈,他在祖国的土壤中,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参与并主导了中国的火箭、导弹、卫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他被誉为中国的“航天之父”与“导弹之父”,为中国的国防和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代代传颂,激励后人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