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1930年3月,中央政府在统一整编各地区的主力红军前,共设立了13个军,总兵力超过了62700人,驻扎在南方8个省的127个县域内。1930至1931年是红军整编的高峰期。期间,红军历史上的63个军中,32个军、10个军团中的4个军和3个军团中有2个军完成了整编工作。
1930年2月1日,中央军事部根据战略需求计划将红军编成8个军:第一军由原湖北东北部和河南东南部的第三十一师和第三十二师组成;第二军由贺龙所率的湘西部队组成;第三军由江西西南部的第二、第三、第四团合并而成;第四军则由朱毛领导的部队组成;第五军由彭德怀指挥的部队组建;第六军则是原周逸群领导的部队组成,驻扎于湖北西部;第七军是广西的部队;第八军则是阳新、大冶地区红军和叛变的第十五独立旅士兵合并的结果。
从1930年4月到10月,中央又新增了8个军,红军的番号增加到16个。尽管红军的番号不断调整,本文将聚焦于早期阶段,特别是最初建立的这16个主力军队。
红一军: 红一军的前身为红十一军的第31、32、33师,这些部队从1928年7月到1930年1月间,在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刘火起义等一系列起义后相继成立。1930年4月,三个师合并形成红一军。作为红军的顶级主力之一,红一军在大别山区的战斗中,长期保持了卓越的战斗成就。大革命期间,湖北、河南、安徽是农民运动的两大核心区,同时也是各派军阀激烈竞争的战场。大别山作为自然屏障,是革命发展理想的地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与经济条件。尽管山中土匪众多,但在经过有效的组织和改造后,土匪力量也成为了革命的有力支持。中央对这支军队高度重视,派遣了大量的军事干部进行组织管理,确保红一军的战斗力。
红二军: 红二军源自于1928年7月由贺龙创建的湘西红四军,这支部队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直到1930年7月,经过中央的指示,更名为红二军。贺龙曾参与南昌起义,但因起义失败,所属部队被解散。回到湖南桑植后,贺龙重新整建了这支红四军。湘西虽然在大革命期间的农民运动中落后,但由于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成为各方势力的争夺焦点。湘西地理上东临湘鄂平原,西入川黔边境,山脉环绕,战略位置优越,然而经济较为贫困。在政治上,红二军在其创建初期面临着较弱的基础,并未能快速壮大。
红三军: 红三军的前身是江西红军的第2、3、4、5独立团,于1930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合并并更名为红三军。江西在大革命期间的农民运动基础深厚,尽管蒋介石军阀对该地的统治影响深远,但红军通过对江西南部的强化控制,逐步积累了较强的军事力量。江西省西南部的山脉为红军提供了较好的军事地理条件,尤其在“大革命”时期与农民协会的紧密合作为红三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红四军: 红四军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支主力红军,其前身由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残部组成。该部队的两位指挥官毛泽东与朱德各具独特优势,毛泽东善于政治指导,将红军的扩展与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政治战略高度卓越;朱德则在军事指挥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是一位成熟的军事领导者。红四军的建立为红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红五军: 红五军继红四军之后,成为红军的第二支主力军。其前身为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最初为国民革命军的湘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彭德怀个人威望高,且对于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深信不疑。红五军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与江西的交界地带,这些地区在大革命时期是农民运动的摇篮,而地理条件也为游击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红六军: 红六军的前身是1930年2月成立的鄂西洪湖红军,依托河川地形,展现出较强的动员能力。洪湖地区是军阀混战的前线,经济基础较为发达,且有利于组织红军。然而,由于洪湖与敌军重兵驻地武汉相距不远,使得敌军能更快进行围剿,导致红六军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红七军: 红七军是由中央直接授予称号的部队,其前身为国民革命军桂军的起义部队,成立于1929年12月。广西地区山高林密,土匪较多,经过合理利用,红军能够从中获得支持。然而,由于中央“立三路线”的错误战略,红七军在成立不久后便遭遇了严重的打击。
红八军: 红八军由红五军第五纵队、1929年12月的大冶起义部队及鄂东南阳新游击队三个部分于1930年6月合并而成。大冶与阳新的部队都曾是具备相当战斗力的正规国民军部队,红八军的成立增强了红军的实力。
红九军: 红九军成立较为短暂,只有26师。它成立于1930年6月,由湖北北部的武装力量根据中央指示组建。尽管位于鄂西北的游击队基础较为薄弱,且该地区长期处于军阀混战状态,但红九军的失败也暴露了红军在这些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红十军: 红十军原本是湘鄂西部苏区主力红军的延伸,但由于发展缓慢,最终在几个月后转交给赣东北的红军。赣东北在地理上条件较好,且有方志敏这样的领导人,因此该地区红军的组建为后续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十一军与红十二军: 红十一军与红十二军的组成,分别在东江和闽西地区展开。东江地区的地理与社会条件复杂,既有较强的民兵力量,也面临着地方宗族势力的制约。红十二军在闽西的地理条件与红四军相似,但由于地方实力的限制,难以快速发展。
红十三军与红十四军: 这两支部队分别在浙江和江苏地区展开。红十三军因缺乏农业基础及受制于当地的宗族力量,最终失败;红十四军则在江苏南通、海门起义后形成,但同样未能长时间存在。
红十五军与红十六军: 红十五军和红十六军在鄂豫皖苏区的组建,继承了前期部队的优势,最终在抗战爆发前逐步合并为红军的三个方面军。
总的来说,红军在各地区的崛起与发展,深受地理、社会及战略因素的影响。尽管一些部队在成立初期面临困难,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游击战斗,最终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 《周恩来年谱 (1898—1949) 》 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年;
- 王健英: 《中国红军发展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
- 《中共中央军事部关于一九三〇年一月份工作给中央的报告》 (1930 年 2 月 1 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