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之所以选择项羽而非刘邦,根本原因在于他当时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若选择刘邦,他很可能会被迅速消灭;而选项羽,虽然风险依然存在,但至少有生还的机会,且或许能够获得荣华富贵。换做任何人在章邯的处境下,最终的选择几乎都是一样的。
要更好地理解章邯当时的选择,我们需要从秦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开始探讨,看看章邯面临了怎样复杂的局势。自秦始皇去世后,朝廷内的混乱迅速加剧。胡亥、李斯、赵高等人通过篡改遗诏,扶立胡亥为帝,并迫害扶苏。胡亥登基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清洗,赵高逐渐由一个无权的宦官,成为胡亥的得力助手,掌控朝政。
身为秦国高层将领,章邯必定深受影响。虽然史书未记载章邯的早年经历,但他在秦朝末期担任少府,属于九卿之一,负责征税和供养事务,地位仅次于丞相、太尉等高级官员。现代类比,章邯的职位相当于自然资源部和工业部的部长。因此,面对胡亥与赵高的暴政,章邯显然深感局势危险。若他能幸免于难,可能是因为他懂得保身之道,甚至或许正是胡亥与赵高的清洗,才促使他升职至九卿之一。
随着胡亥、赵高的专政导致百姓民怨沸腾,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虽然最初被秦朝高层视作地方叛乱,但很快局势急剧恶化,各地贵族纷纷起义。起义军的势力迅速壮大,秦朝高层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组织大军镇压。然而,陈胜已率领十万大军,直逼关中地区,秦朝此时不得不全力应对。
在起义军进攻的关键时刻,章邯挺身而出,向胡亥提出妙计,用骊山的劳工组建军队,对抗周文。此举帮助秦朝成功遏制了周文的进攻,稳定了咸阳,最终击败了周文,并解救了咸阳。章邯的表现一度让他成为秦朝的英雄,成功阻止了秦朝灭亡。
然而,就在章邯为秦朝镇压起义军时,朝廷的内斗再度爆发。赵高以谋反罪名杀害了丞相李斯及其全家,清除了所有反对派。李斯是秦朝政府中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且他的长子李由曾在关键时刻阻挡了吴广的进攻,才为秦朝争取了喘息之机。赵高杀李斯全家,无疑令秦朝高层人人自危,包括章邯。
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章邯带领军队不断镇压南方起义军,清除项梁等人的余部,展现了强大的军事能力。最终,章邯带领部队北上与王离汇合,准备清理北方复国的诸侯。然而,尽管他们的努力不断,最终的荣耀却落到了赵高手中。章邯虽然辛苦作战,却始终未能从赵高的阴影中解脱,且时刻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清除的对象。
在这段艰难的时间里,章邯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已十分危险。尽管他忠诚于秦朝,但赵高的独裁行为让他难以继续效忠。他心里明白,赵高只是一个宦官,并不配他为其战斗。所以,在此时,章邯决定投降项羽,毕竟项羽也面临着内外复杂的局势,投降他反而可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对于章邯来说,忠诚于秦朝并不等于忠诚于赵高,而赵高的压迫已经让他没有继续战斗的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章邯最终选择了投降项羽,而非坚持与刘邦或其他势力对抗。即使他知道刘邦也在进攻咸阳,但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刘邦是否能成功并不明确,且章邯也不可能对刘邦这位起初仅是底层亭长的人俯首称臣。因此,向项羽投降成了章邯最为理智的选择,因为项羽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威望,能够保护他,而赵高的统治已变得无法忍受。
章邯最终的选择,反映了一个人在面对生死存亡时,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中作出艰难的决定。对于他而言,忠诚于秦朝并不意味着忠诚于赵高的暴政,而投降项羽也不等于背叛自己原有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