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最励志、最正统的大一统王朝的创立者,非朱元璋莫属。提起这个话题,有些人或许会问:“刘邦不也是吗?”但如果我们深究其中的差异,会发现朱元璋的确与刘邦有不小的不同。首先,刘邦起初只是秦朝的亭长,起义的起点就是反叛朝廷,属于不顾规矩的下犯上行为;其次,刘邦的家境也不错,父亲刘太公有田产和生意,刘邦因此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虽然朱元璋的背景比刘邦更为艰难,但他的一项政治举措却遭到后世不少批评,这也是影响明朝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那就是他实施的“分封制”。朱元璋虽然深知分封制的潜在危害,但在当时的形势下,确实是无奈之举,只能采取这种手段。事实上,正是因为实施了分封制,才导致了后来的“靖难之役”和“建文帝下落之谜”。如果没有分封制,又怎么会有这些纷争呢?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攻占南京,直接打破了朱元璋对分封制的信任,证明了这一政策的失败。如果从表面上看,朱元璋自然是要为此承担责任,但如果深入分析,其实他虽然要负责,但并非所有的责任都应归于他。毕竟,明朝的都城是南京,位于南方;而历史上中原王朝最大的敌人,一直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一个国家的皇帝绝不可能将军权完全交给某个将领,这不仅是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更因为军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试想,如果一个将领掌握了足够的兵权,他又怎么会服从皇帝的命令?“陈桥兵变”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正是因为军权过大,导致了权力失衡。而对于几万、几千士兵的控制,显然不足以威胁到朝廷的核心力量,毕竟皇帝仍有整个国家作为后盾,除非那个将领心怀叛意,否则不太可能造反。
然而,面对强大的游牧民族,仅凭几千士兵是远远不足够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有强大的中央政权,宋朝仍然遭遇了“靖康之耻”,所以边境的将军必须拥有足够的兵权。或许有人会问:“有皇帝的命令再发兵,不就可以了吗?”问题是,古代的通讯如此缓慢,从辽东到云南的消息传递往往需要一年时间。边境一旦发生变化,消息送到南京,情况早已发生了变化。
那么,有人可能提出一个想法:“既然都城离边境如此遥远,为什么不迁都呢?”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朱元璋曾经动过迁都开封的念头,并一度称其为“北京”,将其设为南京的陪都,然而最终未能实现。原因何在呢?
根本的问题是粮食供应,尤其是明朝的主要粮食产区在南方。如果迁都,那么粮食的运输问题必须解决。水运虽然可行,但运输成本极高,且当时汴渠一段已经被堵塞,要重新疏通,耗费的人力物力将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隋朝正是因为运河问题而灭亡。面对如此重重困难,朱元璋选择了分封制,毕竟这是他唯一可以依赖的办法——自己亲生的骨肉,至少可以掌控。
朱元璋对藩王的管理采取了三项关键措施。首先,藩王尽管地位尊崇,但藩地并不完全属于他们,只有王府属于他们;其次,藩王的地位高于大臣,仅次于皇帝,但他们并无权管理百姓;第三,尽管藩王享有丰厚的禄位,藩地内的官员升迁、调动并不由他们决定。简单来说,朱元璋实行的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此外,朱元璋还在兵权方面做出了严格规定。藩王最多只能调动三支护卫队,每支护卫队的兵员为三千至一万九千不等,至于边境军队的调动,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有战事发生,二是必须得到朝廷的命令。尽管如此,朱元璋仍然不放心,于是他编写了《皇明祖训》,专门针对皇室成员对权力的约束,内容涉及到皇室成员的种种行为规范。甚至在遗诏中,他明确规定,若新君继位,藩王不得在权力交接期间进京,若非得进京,只能派遣王府属官前来。
然而,尽管朱元璋在形式上采取了这些防范措施,他依然无法避免现实的挑战。因为藩王在地方上本就有一定的统治权,即使朝廷规定藩王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不能调兵,但在紧急战事的情况下,例外情况仍然存在。朱元璋曾经设想要削弱藩王的权力并迁都以加强中央集权,然而建文帝并没有能够成功削藩,反而是朱棣在最终成功通过削藩,完成了权力的集结。
朱棣能够成功削藩,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开始,他通过奖励和安抚,先让各藩王安定下来,等局势平稳后,再逐步以各种罪名削弱藩王的权力。与此不同的是,建文帝急于削藩,导致了藩王们的反感和不满,局势也因此愈加复杂。
同样,朱棣成功迁都北京的原因在于他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局面,他亲眼目睹了和朱元璋一样的困境,也体验了朱元璋无法回避的现实——迁都涉及的不仅是政治,还包括经济、交通等复杂因素。因此,朱棣敢于承担这个风险,而朱元璋则未能成功。
最终,朱元璋的理想并未完全实现。即便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实仍然没有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