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在《七雄归一》系列的第16篇文章中,我们继续探讨魏冉的战略地位。大家对魏冉的印象,大多来源于《史记》里的记载,尤其是在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战略后,魏冉通常作为范雎的配角,展示了这一战略的实际操作。然而,魏冉主政时期的秦国战略究竟是怎样的呢?
先让我们看一张统计数据图:
从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66年,魏冉在四十年的执政期间,向东方六国发动了34次战争。具体来看:魏国12次、韩国8次、楚国7次、赵国4次、齐国3次、燕国0次。你不难看出,魏冉明显实施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优先打击与秦国接壤的魏国、韩国和楚国,而对较远的齐国和燕国则显得较为宽容,进攻次数少得多。
若说这不是“远交近攻”,那什么才算呢?
那么,为什么魏冉却被视为范雎的反面呢?这背后,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魏冉的封地——陶邑。
魏冉曾经向齐国发动进攻,取得了陶邑这个地盘。那么陶邑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魏冉会得到它呢?
陶邑位于今天的山东菏泽,古时它并不与秦国接壤,属于一块“飞地”。这块土地的背景相当复杂,原本是宋国的领土。宋国虽然在战国时期并不算最强大的国家,但它的历史背景非常深厚。在西周时期,宋国就被授予了“三恪”的尊号,这是对周朝先朝子孙的特殊尊崇。
宋国是专门为商朝的微子启所设,享有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权利。其国土大约涵盖了今天的河南东北、山东西南和江苏西北的区域。虽然面积不大,但地处中原,土壤肥沃,粮食产量丰富,经济条件也非常优越。
宋国的商业非常繁荣,有三座大都市:国都商丘、陶邑和彭城,城市规模在当时可谓顶尖。特别是陶邑,曾是“商祖”范蠡的家乡,曾被誉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商业中心。
然而,宋国虽然经济繁荣,却在军事上有着严重的劣势。它地处平原,四面被强国环绕,战略地位十分危险。宋国过于自信,凭借着经济实力,宣称自己有五千乘战车,并在与周围强国的外交中极为强硬,结果导致邻国纷纷对其虎视眈眈,最终陷入困境。
而此时,齐国的齐湣王正处于争霸心态,他的高傲使得宋国成为了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齐湣王便动手了,向宋国发起了攻击,最终灭掉了宋国。
这与魏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需要将视角从齐国与秦国的战略关系出发来分析。
春秋时期,秦国一度困顿,几乎濒临灭亡,直到商鞅的变法才有了起色。而与之相对,齐国自古以来便强大,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拥有东海的渔盐资源,一直过得非常富裕。即使在战国初期,齐国依然有着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
而当齐湣王继位后,他的野心更加强烈,欲图恢复齐国的辉煌。因此,他积极扩张,与赵国、燕国、楚国等国关系极为紧张。正是此时,纵横家苏秦进入了齐国,他通过策动合纵策略,成功说服齐湣王对赵国采取敌对态度,而将战争转向了宋国。
苏秦劝齐湣王:齐国和秦国一起称帝,谁更有尊荣呢?齐湣王心高气傲,当然选择了秦国。苏秦于是说,若放弃帝号,齐国将得到天下的爱戴和尊敬,甚至可以通过攻宋来加强国力。
结果齐湣王果断做出了决定,发动了对宋国的战争,最终将其灭掉。这一行为不仅改变了宋国的命运,也引发了列国的警觉。
面对齐湣王的迅速扩张,秦国与魏国意识到齐国的野心,开始采取行动。魏冉趁机发动了对齐国的打击,派遣大将蒙武攻占了齐国的河东九县。
这一举动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魏冉对局势的判断非常精准,他意识到齐国正处于高调扩张的时刻,而其实内力已经开始衰弱。魏冉巧妙地通过这一举动,削弱了齐国的影响力,并且让其他国家看到了齐国的虚弱之处。
接下来,联军纷纷起义,最终导致齐国在多国联手下溃败。齐湣王也在战争中被楚国抓获,整个齐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其往日的辉煌。
这一系列的事件中,魏冉的战略眼光和操作手段显得至关重要。他通过低风险、低成本的进攻,成功打击了齐国,并且为秦国赢得了战略优势。
最后,秦国借机获得了陶邑,魏冉的封地,也进一步加强了秦国的实力。这次操作无疑是成功的,魏冉并非简单地发起无谓的战争,而是通过精准的战略打击,为秦国赢得了长远的利益。
因此,魏冉的“远交近攻”策略,实际上展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在当时的复杂国际局势中,他通过巧妙的外交与军事手段,削弱了齐国这个强大的敌人,为秦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下集,我们将继续探讨范雎如何取代魏冉的地位,以及他所采取的策略。
我是小步,《七雄归一》系列第16篇,如果你喜欢这个内容,请记得点赞、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