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傲慢与偏见的背后
美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不论是积极还是负面,往往是通过带有偏见的“有色眼镜”所呈现出来的。这种认知常常带有某种傲慢,特别是在面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时,往往忽视了多元视角与复杂性。这一切大多建立在他们自己百年历史观的基础上——既符合他们的历史惯性,又能在某种程度上带来心理上的“愉悦”。
一、中国人不必畏惧“被误解”
事实上,我们中国人深知“被误解”之痛。面对外界的误解,常常会感到情感上的不悦。尤其在过去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我们曾深陷自我怀疑的漩涡,甚至一度“误解自己”。然而,站在国际角度来看,过度注重“感受”并非评判国际竞争成败的根本标准。政治家们纵使表现出情绪波动,也能理性地分辨感受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对于“误解”这个问题,其伤害的大小,实际上是由两方实力的对比所决定的。处于弱势的一方,若“误解对方”或“被对方误解”,最终必然是更受损的一方。反之,若双方势均力敌,则“发起误解”的一方将暴露自身目的和真实意图,而“被误解”的一方可以借此占据反击的优势。
在国际关系中,大国之间的互动尤其需要谨慎,不应轻易进行“指鹿为马”的游戏,因为这样做基本上是在给对方提供资源、整合力量、丰富反击手段的机会。对弱势国家来说,面对强国时,更应避免做出类似的错误选择,尤其是当被党争政治所逼迫时,这种做法简直是“饮鸩止渴”。
近年来,美西方政坛的党争戏码,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他们的政治斗争,不仅逼迫一些本应睿智的政治人物,围绕中国“指手画脚”,甚至说出一些荒谬且毫无逻辑的话。这一现象深刻暴露了他们的体制在面对变局时的无力,从而影响了国家利益。对于这些充满讽刺的“误解”,我们应予以坚决回击,也要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不必因此感到恐惧或焦虑。
二、党争政治:封建政治的变种延续
我们首先要厘清一个小问题:民主并非“美”的专利,它的根本属性是“公”的。中文中的“民主”一词本身带有褒义,它代表的是一种所有人都可以追求的美好理想。然而,在讨论美国的“民主”时,我们应当加上引号,以防无意中将美国与民主这两个概念过于联系,进而陷入一种被动的批判模式。美国的政治,实际是党争政治,而非民主政治。
美国所谓的“民主”在英文中为“democracy”,这个词最早由陈独秀翻译为“德谟克拉西”,其中的中性含义非常到位,既能涵盖各种实践,也为其赋予了适应性。然而,现代中国的翻译开始倾向于将其简单化为“民主”,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其中的真正含义。这种翻译的偏差源自近现代中国学者在思想上与政治家的对话缺乏足够的互动。对于我们而言,调整这种翻译观念或许非常困难,但可以从此汲取教训,以防在其他问题上重蹈覆辙。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体制的滞后与历史局限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美国的政治体系并非民主,而是典型的党争政治。就如近期美国共和党经过15轮投票,才选出了“最难产”的众议长凯文·麦卡锡,而这场混乱背后,实质上并不是民主的故障,而是党争的产物。甚至有人像共和党议员迈克·加拉格尔在面对这一现象时,还为这种混乱辩护:“民主的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混乱,这不是故障,而是其本质特征。”这种观点,无疑是对民主概念的误解,实际上,这种党争政治更像是封建政治的一种延续。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朝代更替和派系斗争也有相似之处。美国的党争政治,已经逐渐让宪法成了“垂帘听政”的小皇帝,实际上,它更像是封建政治的现代变种。
三、以“中华千年史观”护航光明复兴伟业
既然集体的历史观深刻影响着集体的运作模式,我们更应努力去构建一个适合中国的集体历史观。对中国人而言,这种历史观应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是“中华千年史观”。千年史观,以千年为一个单位,整体把握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根本视角。加上“中华”二字,更加明确其服务的核心价值和主题。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大多指向同一个核心:个体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必须与外界建立联系,借此寻求自我解放。无论是政治、生产力、经济、军事,还是哲学,所有这些领域的历史发展,都在寻找一种通过与不同事物、力量关系的互动来实现的解放。中华千年史观,实际上是中国人基于“人的解放”这一核心价值,在千年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智慧、经验与视角。
这种历史观,因其具有“中华适用性”和“普世价值性”,可以有效应对美西方所谓的“民主故事体系”。因为“人的解放”不仅仅是民主,它远超民主。民主只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中寻求的解放,远未涵盖“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安全”等多方面的解放。因此,美西方将一切问题归咎于“不民主”,其实在逻辑上并不成立,甚至显得荒谬可笑。
在当前的百年大变局中,面对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一套科学、清晰且符合时代要求的工具,这就是“中华千年史观”。它不仅能避免陷入美西方的“民主怪圈”,更能为我们的复兴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我们过去的目标并没有改变,但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任务,现在已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我们正是在这种“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白中石,原创作品,愿新的一年里,我们共同迎接挑战,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