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中,胡乔木有着“党内第一支笔”的称号;而在国民党中,也有一位被誉为“第一支笔”的人物,那便是蒋介石的“御用”笔杆陈布雷。
令人意外的是,作为蒋介石的亲信,陈布雷的子女中却没有一个人加入国民党,反而有多人投身共产党。然而,最令人震惊的是,他的长孙竟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最终成为民族的罪人。
1941年,一封来自小女儿陈琏的“告别信”打破了陈家一片宁静,令全家陷入了深深的恐慌:
“这条道路会很艰辛,但是为了祖国的自由,我没有别的话可说......我去的地方很远,不要为我担忧......”
此时,正是皖南事变发生不久,社会动荡,局势混乱。陈布雷心中一惊,女儿是否已经做出什么无法回头的选择?当他读完信后,心中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一遍遍地读着信件,陈布雷终于从中抓住了几个关键词: “时代决定”、“道路艰辛”、“祖国自由”,这些词汇仿佛在暗示着一个地方——延安!之所以如此猜测,陈布雷并非无的放矢。毕竟他与女儿的关系从来不算亲密,而背后的原因,得从陈琏的出生说起。
陈布雷与妻子杨品仙婚后育有三子两女,陈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可惜,在陈琏刚出生时,母亲因大出血以及产后感染而撒手人寰,令陈布雷痛不欲生。痛失爱妻的他一度失去理智,甚至一度有过伤害年幼孩子的冲动。所幸,陈琏命大,只是受了些惊吓,从那时起,她便与外婆同住。直到13岁,陈琏才被接回父亲身边,但此后父女之间的沟通始终非常有限。
在校期间,陈琏关注国家局势,尤其是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抗日的队伍,并在暗中成为了共产党员。尽管与父亲的交流不多,但她对父亲始终保持着一份尊敬。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内部充斥着派系纷争和腐败,但陈布雷却始终是一股清流。他为人廉洁自律,从不结党营私,甚至连蒋介石都对他赞誉有加,称他为“完人”。
陈布雷对自己的子女有一个明确要求——不涉足政治。或许正是因为深陷政治漩涡,他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走上他曾走过的老路,尤其是这个充满腐败和阴谋的政党。在一次父女深入交谈中,陈琏曾对他说:“抗日救国,人人有责,作为青年,理应为国家出一份力。” 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表露立场,但陈布雷却听出了她的决心。他自己认为,国民党才是“正统”,只有国民党才能真正拯救中国。然而,陈琏却认为,一个腐败不堪的政党,如何能实现国家的复兴?面对女儿的质疑,陈布雷无言以对,谈话也因此戛然而止。从那时起,陈布雷便隐约猜到了女儿的选择。
陈琏的“失踪”令陈布雷心急如焚,他立刻去找周恩来询问女儿的下落。经过一番查找,周恩来最终在宜良的农村找到了陈琏,她正潜伏在这里从事革命工作。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劝说下,陈琏决定暂时回到父亲身边,继续做父亲的思想工作。建国后,陈琏赴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教处处长,直到1967年去世。
陈布雷一生的追求,并不是单纯的从政,而是希望通过言论为国家尽一份力量。他不仅关心国民党的内政,也始终保持儒家式的超然与节操。实际上,他的从政之路并非他本心的选择。尽管他曾跟随蒋介石二十多年,但随着国民党内腐败的加剧、蒋介石不断“剿共”,陈布雷的信念逐渐崩塌。他终于在一个痛苦的瞬间决定结束自己的一生,通过自杀的方式摆脱了这种深深的失望。
在陈布雷的子女中,除了陈琏,还有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儿子——陈砾。与陈琏相差十岁的陈砾,从小便听姐姐讲述她的革命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在当时的家庭中略显叛逆,但也深深地激发了他的斗志。聪明的他深受父母的影响,在一次辩论赛中,年仅16岁的他就能旁征博引,令在场的所有人都刮目相看。1946年,他考入了北大的哲学系。虽然他还未满报考年龄,但他坚持前往北京深造,最终成行。
这年年底,陈砾和同学们一同参加了示威游行,抗议美军强奸女大学生而国民政府却为其开脱的恶行。接着,他对国民党残暴镇压学生的行径彻底心灰意冷。在北大与清华的罢考运动中,陈砾内心深处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即将面临人生重要考试的他,无法决定是否继续坚持学业。然而,姐姐陈琏耐心地为他分析:“保卫人权才是最根本的,连最基本的权力都无法保障,那些学业、考试又有何意义?”听完后,陈砾豁然开朗,毅然加入了抗议行列。没多久,陈琏被国民党逮捕入狱,而陈砾这时才意识到,姐姐已是共产党员。经过父亲陈布雷的斡旋,陈琏最终被释放。
这一事件成为了陈砾人生的转折点,使他深刻感受到了革命的必要性,也让他在此之后坚定了投身解放事业的决心。父亲的去世,对陈砾来说更是深深的打击,尽管内心有着回家送父亲最后一程的情感,但他依然选择了继续为国家事业奉献,奔赴解放区。
天津解放后,陈砾在《天津日报》的培养下迅速成长,成为了新闻界的佼佼者。他不仅参与了大量社评的撰写,还表现出了卓越的新闻才华与敏锐的政治洞察力。1953年,他前往朝鲜采访,并因撰写多篇关于朝鲜谈判的文章而荣获三等功。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砾逐渐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新闻人物。
陈布雷的两段婚姻及其子女的命运各异,然而他们的选择都未曾走上政治之路。作为陈布雷的后代,除了陈琏外,其他的孩子们分别选择了各自的职业道路:长子陈迟成为农学专家,次子陈过成为医学领域的佼佼者,三子陈适投身教育事业,四子陈迈从事铁路建设,五子陈进命运多舛早逝,六子陈遂则从事理工科研。尽管如此,陈布雷的孙子陈师孟却走上了与家族理念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了“台独”分子,背弃了家族的荣誉,令陈布雷在天之灵若能知晓,定会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