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这一与我们时代接壤的王朝,时常出现在当代的穿越剧中。观看这些剧集时,我们常常被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所震撼,甚至不乏有人在心里幻想,若自己能穿越回清朝,虽然不能成为皇帝,至少也能当个亲王。事实上,大家可能并不知道,清朝的爵位制度极为严苛,能被称为“王爷”的,名正言顺的只有两种:亲王和郡王。虽然名字上只相差一字,但这两个爵位的待遇差距可不是一点点。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两种爵位之间的区别,你会发现,要是回到清朝当“王爷”绝对是一种幸运之事。
清朝的爵位制度,并不是清朝建立后才有的。在大清尚未建立之前,爵位的雏形便已出现。真正使爵位制度得以成型的,是在皇太极时期。当时,大清正处于创业阶段,皇太极为了获得王爷们的忠诚,决定将亲王和郡王的爵位设定为世袭制。也就是后来的“铁帽子王”制度。当时,大清宗室成员关系密切,宗族的团结有助于国家的早期稳定。因此,世袭的制度在创业阶段没有太大问题。然而,随着国家的逐渐稳固,皇帝渐渐认识到,这样的制度存在弊端,甚至连皇帝的子嗣,也未必能抵挡享乐的诱惑,更何况那些宗室成员。
实际上,这些王爷无论是否尽心尽力工作,依然能从朝廷领取俸禄,只要他们拥有这个爵位一天,就能领取一天的薪水。这样的“吃空饷”现象对国家的财政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改变了百姓对朝廷的看法。意识到这一点后,后来的皇帝很快对爵位制度进行改革,乾隆时期甚至明确规定,因功获封的爵位及恩封的爵位不再世袭。即便是王爷的后代,袭封的过程中若出现纨绔子弟,爵位也有可能被停止或递减。
在乾隆时期,如果想从郡王晋升为亲王,那可不是轻松的事,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功绩,还需要通过努力获得皇帝的赏识。皇帝对爵位的控制变得越来越严,王爷的数量减少,资源自然会更集中在剩下的王爷身上。这样的制度调整,也有其积极意义——减少王爷人数,意味着剩下的王爷可以获得更多资源。
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作为“王爷”,最基本的待遇便是俸禄。而这两者之间的工资差距也不可忽视。亲王的年俸为一万两白银,而郡王仅为五千两白银。亲王一年的俸禄,相当于郡王两年的收入。尽管如此,有人或许会觉得郡王的收入显得太低了,但与贝勒相比,郡王的俸禄还是颇为可观的。至于是否仅仅依赖俸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许多王爷都在朝中担任职务,担任官职的王爷可以通过职务获得额外的奖励和补贴。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清,即使王爷担任多个职务,也只能领取一份薪水。皇帝通常会根据他职位的实际收入,决定发放的薪酬。
亲王的俸禄通常是朝中最高的,绝大多数王爷都能享受亲王的待遇。即便如此,皇帝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更多补贴,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得到相应的奖励。毕竟,王爷毕竟属于特殊阶层,皇帝对他们的赏赐也不会吝啬。
当然,在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皇帝的态度。简而言之,如果王爷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和赏识,俸禄可能翻倍,若他所办的事使皇帝高兴,额外奖励自然接踵而至。
此外,作为王爷,最具象征意义的当然是王爷的府邸。虽然所有王爷都会拥有自己的王府,但与今天的情况不同,他们并不拥有完全的所有权,而仅享有居住权。且要是得罪了皇帝,王爷可能会被赶出府邸。亲王的王府,无论从门面到内部的规模,都比郡王的要雄伟得多。比如,亲王府的门一般有五间,而郡王的府门只有三间。王府的面积,亲王的府邸可达到二到六万平方米,而郡王的府邸,即便再得宠,也难以超出三万平方米。这样的差距,实实在在体现了亲王和郡王的不同地位。
再来谈谈王爷们的衣服。作为亲王,其服饰上必定绣有五爪金龙,而郡王则是四团行龙。衣服上绣龙的区别,正是身份的象征。出行时,亲王和郡王的随从和侍卫也有所不同,身份的优劣可见一斑。
说到后宫,亲王和郡王的妻妾数量和地位也有显著区别。作为清朝的王爷,妻妾数量自然不是没有限制的,但要根据爵位高低有所不同。每位王爷的后宫分为嫡福晋、侧福晋和侍妾三个等级。嫡福晋地位最高,每位王爷只能有一位。到了乾隆时期,王爷们的特权逐渐扩大,亲王可以有四位侧福晋,而郡王最多只能有三位。
至于侍妾,这一群体的地位较低,仅高于丫鬟。侍妾的人数没有特殊规定,王爷根据需要可自由增加。王爷的子女,自然根据母亲的身份而有所不同。最受宠的当然是嫡长子,此外,王爷的儿子若具备出众的能力,亦能通过皇帝的赏识获得更多资源。
在清朝的爵位传承中,亲王的儿子会继承郡王的爵位,而郡王的儿子则无法再被称为王爷。若想改变这一命运,唯一的途径便是获得皇帝的重视和提升,这也是封建王朝中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