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明》——描绘大明王朝权谋的长卷:用人之得失,用权之道路(30)
上一章:厚道的大明——无论如何,请允许我们送上礼物朝贡,不管怎样都得来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曾深入探讨了夏言的故事。作为主演,他的戏份无疑是重中之重。但在一部好电影中,配角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主角是历史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而配角同样是人,不管他们身处何方,始终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尽管他们大多隐匿在暗处,生活在昏黄的光影里,但总有人会抬头仰望星空,期待着一线光明。
这次出场的配角,正是李时——一位默默无闻却影响深远的大人物。
李时,字宗易,来自河北任丘。他的父亲李蓕曾是进士,并担任过莱州知府,因此李时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李时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中进士,随即步入仕途。进入朝廷后,他先后在翰林院担任编修,后来又在正德年间担任翰林院侍读,嘉靖帝即位后更是升任侍读学士。
在当时的官场中,侍读学士这个职位虽然看似只是五品小官,但却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质而备受青睐。为何如此?因为侍读学士并不需要日常处理繁琐的政务,他的职责主要是陪伴皇帝,担任皇帝的学问导师,或者在皇帝的身边做伴读。每天的任务并非在朝堂上应对纷繁的朝政,而是与皇帝一起学习、讨论、探讨各类学问。
假如皇帝是个孩子,李时便是那位言传身教的老师;如果皇帝是少爷,李时就是他的书童。总而言之,李时的职责就是和皇帝朝夕相对,近距离地接触。这个职位虽不显赫,但却拥有得天独厚的机会。朝堂之上,许多京官甚至无法见到皇帝一面,而侍读学士则是皇帝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几乎能时刻在皇帝身边晃悠。每天都在皇帝眼前出入,频繁的接触让李时有了与皇帝建立深厚关系的机会。
从大明的官场来看,想要与皇帝直接接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即便是身处京师,许多官员也很难在早朝上见到皇帝的面。即使能参加朝会,站在人山人海的朝堂中,大多数人连皇帝的容貌都难以一睹。而如果你的官职足够高,能站在前排,仍然无法轻易直视皇帝,因为古代的皇帝地位神圣,官员们只能俯身恭敬,而不能仰视。皇帝犹如一颗高悬的明星,远观令人心生敬畏。
对于那些在偏远地方做地方官的官员,即使他们工作出色,若没有背景和门路,仕途上也很难再上台阶。但若身处皇帝身边,恰逢皇帝的宠爱,那么你的未来无疑会更加光明。李时作为侍读学士,与皇帝接触频繁,积累了大量的政治资本。正因如此,他在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升任礼部右侍郎,并迅速获得提拔,成为了朝廷的核心大
上一篇:中世纪的趣闻、造谣与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