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清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如果袁世凯没有选择自立为帝;
如果马寅初教授那个计划生育的理论没有提出,那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
人们的生活是否会比今天更好呢?
抑或是过得越来越艰难,一年不如一年,像过年一样的年年败退呢?
要理解这些历史变化,我们需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问题,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进行分析。
在做出辩证思考之前,首先需要了解马寅初当年提出的“人口论”,弄清楚其中的核心思想。
马寅初,原为会稽马氏后裔,而马家本来是当地的书香门第。
清朝入关后,马家的祖先选择隐居乡里,三代人都不允许从政。
后来,马家通过酿酒业逐渐发家致富。到马寅初这一代时,家族依旧显赫,族中的长辈们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从小对他的教育也非常严格。
年轻时,他曾赴美留学,学成归国后,便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他著书立说,尽职尽责,讲学不厌其烦。
马寅初亲身感受过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与繁荣,对当时中国的贫困与落后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忧虑。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了建国后的首次全国人口普查。
根据普查数据,当时中国总人口约为6亿,年均增长1200到1300万人,年增长率接近20%。
这个数字引起了当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关注和质疑。
他注意到,单单上海的净增长人口就达到39%。
即使考虑到上海的高人口密度因素,推算后的全国人口增长率也应该高于20%。
通过近三年的走访和调查,马寅初得出结论,全国人口的年增长率实际上已经超过了22%,一些地方甚至达到了30%以上。
如此庞大的增长速度,让马寅初心生忧虑。
作为一位曾在美国留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学者,马寅初深知,人口既是国家的红利,但同样也可能带来威胁。
我们如果把视角从国家放到一个家庭的层面,也许能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假设有一对父母,他们有一个孩子,这就是最普遍的三口之家。
即便这个孩子18岁成家立业,父母养育这个孩子所付出的金钱、精力和时间,几乎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按照如此高的增长速度,意味着每一百个家庭中,就有20个家庭会迎来新成员,而且随着人口基数不断扩大,这一增长率还会进一步加速。
大家都知道,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粮食,如果从生物需求角度看,仅仅是吃饭这件事,已经是巨大的挑战。
按照平均每人一天消耗2斤粮食来算,6亿人一年就要消耗1200万吨粮食。
这还只是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上讲,如果粮食供应不足,其他的社会需求就几乎无从谈起了。
然而,作为新中国,政府的目标不仅是让人民吃饱饭,还要实现人人平等,人人有能力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还要培养出能够治理国家的智慧人才。
但当时的现实是,教育水平低,很多地方的文盲率还非常高。
马寅初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他决定向政府上报自己的担忧。
马寅初的这一建议很快引起了决策层的重视。
周总理在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支持并肯定了马寅初提议的计划生育思想。
这一支持大大鼓舞了马寅初的信心,他在随后的多个场合中,反复阐述自己对计划生育的看法。
当时中国的资源非常紧张,人口的高速增长让许多人感到担忧。
马寅初甚至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指出:“照这样下去,50年后,中国的人口将达到26亿,相当于全球人口总和。”
可以说,马寅初的计划生育理论对于中国的影响,既有正面也有负面。
在当时的情况下,计划生育无疑给中国这列高速前进的马车加上了刹车,放慢了发展速度,但也保证了这列马车的稳定性。
对于决策层来说,当时唯一的考虑便是“有多少粮,就养多少人”。
然而,这种思维方式仅适用于战争时期。
如果当时中国没有实施计划生育,人口可能会像马寅初所担心的那样激增,达到30亿甚至40亿。
到那个时候,竞争压力可能会变得极其严峻。
普通文员职位可能会有上百人竞争,薪水却只有2000元起。
物价会飞涨,粮食和生活必需品价格攀升,原本一顿10元的饭,可能会涨到20元,甚至更多。
如果资源严重短缺,人们的生存压力会剧增,像中东一些地区一样,社会可能陷入永无止境的战争与冲突。
不过,历史的发展是波动的,每一刻都有新的变化。
不管是几十年前的政策,还是刚刚做出的决策,未来都可能发生改变。
“治大国如烹小鲜”,国家的治理需要因时而变。
如今,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遗症之一。
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的活力和年轻劳动力逐渐减少,造成了结构性的问题。
但历史的轮回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志在腾飞的国家来说,一时的困难并不可怕。
眼光应该放在百年之后,甚至千年之后。
正如古人所说:“夏虫不可语冰,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当时宜实施计划生育,就果断实行;当时宜鼓励生育时,也应适时调整政策。
强国之道,往往蕴藏在这些灵活应变的政策调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