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笼络副将小头目”,意思就是通过和“军长”“师长”这些低一级的军官搞好关系,来减少张、韩、刘、岳、吴这五位大军区司令的权力。
这个事儿,咱们可以参考赵构和殿中侍御史张戒之间的一次聊天。
张戒说:“那些将领们的权力太大了。”
赵构说:“要是说骄横霸道,那也没证据。咱们的兵虽然多,但聚在一起才强大,分开了就弱了,所以虽然现在分开了,但这样做还是不行。”
张戒说:“去年撤了刘光世的职,结果引发了淮西的变故。现在即使有能想出好办法的人,陛下您也肯定不会相信。但关键还是得有招数啊。”
赵构说:“我现在有个办法,就是好好管理手下的将领们。”
张戒说:“皇上您做到了,赢得了副将的忠心,那么大将的权力就被分散了。”
赵构说:“两年时间应该就足够了。”
那是在公元1138年,也就是绍兴八年的五月份。没过多久,也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吧,最重要的军事指挥官张俊就发现了朝廷的这个态度转变。
那时候,朝廷觉得各位大将权力太大,打算通过笼络副将们来削弱他们的势力,张俊察觉到了这一点。
张俊这家伙,其实不太聪明,对政治也不敏感。绍兴和议之后,赵构和秦桧一起搞了大宋朝第二次“喝酒拿走兵权”的戏码。他们怕韩世忠和岳飞,但唯独不怕张俊,甚至还拉他入伙一起干。为啥呢?因为张俊脑子不好使、反应也迟钝,还嫉妒有才能的人。用这种人当棋子,完全没问题。
这次,张俊之所以能这么快做出反应,主要是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一方面,他离皇帝最近。除了皇家三支侍卫军,就是张俊带领的行营中护军在保护赵构的安全。这一点,岳飞没法比,韩世忠也同样比不上。
另外,他也吃了大亏。张俊的得力助手杨沂中,早先就被赵构用“安抚下属”的办法硬拉到三衙军,并且顺道让杨沂中把他手下的军队也都带走了。
张俊手下猛将如云,士兵也都是他的精锐之师。
结果赵构一句话,就把人全带走了。这事儿,张俊心里一直不舒服。可他不像韩世忠那么强硬,还更看重赵构给的军费和装备,所以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这时候,咱们再来琢磨琢磨:赵构为啥非得顶着大家的反对,坚持要和谈呢?
和谈能不能成功,对他来说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他安抚手下将领的大计划能不能实施。赵构也说了,这事得两年内搞定。所以,他特别希望宋金之间能有两年的和平时间。要是这两年老是打仗,那安抚将领的事就泡汤了,还得给将领们更多的权力。
可问题是:过了两年会咋样呢?
过了两年,张、韩、岳、吴这些大军区的头头们都被撤了职,南宋那边就只剩下些军长、师长,也就是统管军队的官员了。到时候,要是女真大金再来攻打,想灭掉宋朝,你赵构还能指望谁呢?
靠的是三衙的军队,说白了就是大宋一直以来的中央守卫部队。
北宋时候,宋军最厉害的部队大都集中在三衙,就是殿前司、马军司和步军司这三个地方。不过,到了南宋刚开始那会儿,宋军最精干的士兵几乎都到了行营,也就是前、后、左、右、中这五个行营护军里面。
刘光世被撤职后,行营左护军的士兵们一起反叛,引发了淮西地区的军队叛乱。从那时候起,行营护军就只剩下四个了,也就是张、韩、岳、吴这四位大军区司令所率领的四支主要部队。
那三衙的军队是怎么样的呢?
建炎三年发生的苗刘之变,说白了就是禁卫军闹叛乱。打那以后,赵构就没了自己的兵马。他只能让张俊领着他的张家军来保护自己了。
张俊一直做着保镖的工作,直到绍兴五年。后来,他被派去镇守两淮地区,当上了大军区的司令,就不再干保镖的活儿了。那赵构的安全怎么办呢?
这件事交给张俊的手下大将杨沂中来处理。
这其实就是“安抚手下将领”再加上强行挖人。就像赵构从张家军那里把杨沂中的部队给挖走了一样。杨沂中的部队起初被编成了神武中军,后来又并进了三衙军里的殿前司。
那时候的三衙军里,也就殿前司因为合并了神武中军,还算有点能打。说到马军司和步军司,规模小的可怜不说,战斗力也是一塌糊涂,简直就是滥竽充数的。
光靠一个杨沂中那肯定不行。赵构还偷偷摸摸地物色过赵密、解潜、刘锡、刘锜、王彦这些人。
赵密和杨沂中一样,都是张俊手下很厉害的人物,能干到连韩世忠都想要把他抢过来。
解潜以前是个西军的将领,后来还当过镇抚使。他先跟着宰相赵鼎,后来就成了赵构的禁军护卫。
刘锡和刘锜两兄弟,不光是西军里的将领,还是出身于武将世家,说是正宗的禁军候选人一点也不为过。
王彦主要靠的是他麾下那支勇猛善战的八字军。不过,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比较复杂,真要算起来,他是属于宗泽在开封那一派的人。
因此,赵构只要军队,不要那些将领。八字军与三衙军中的马军司合并在了一起,由正宗的刘锜来指挥。
赵构不光到处寻找出色的将领,还想尽办法招收精锐的士兵。
丙寅日,皇帝下令给四川制置大使席益,让他赶紧派出招募的西部士兵。之前,皇帝让席益从集结的人马里挑选两千名来自三个地区的年轻力壮者,带上家人一起去皇帝巡行的地方,专门负责保卫工作。席益说,他已经派统押管颜渐带着一千士兵出峡了,所以命令他赶紧催促剩下的人跟上。
富平之战结束后,不少西军的士兵逃到了四川,后来被吴玠和吴璘两兄弟主要收拢了起来。但这些出色的士兵没了主子,他们既可以跟着吴氏兄弟,也能去投靠大宋的皇上。因此,赵构就让四川的制置大使席益在四川招兵买马,组建皇家卫队。
就凭这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赵构虽然胆小如鼠,但却是南宋最懂军队和战争的皇帝。他至少明白打仗得靠精锐士兵,也清楚去哪里找这些精兵。
赵构这些年一直在悄悄努力,到处挖人才找好将军,还想尽办法招募精兵强将。当然,最好的武器和最难得的战马也都没少给。等到宋金和议的时候,大家就想看看,作为皇家亲卫的三衙军,战斗力到底有没有长进,到底变得有多厉害了。
公元1136年的藕塘之战里,杨沂中带着的部队把伪齐的东路军给打败了,三衙军因此一下子出了名。这场仗其实没啥好细说的,因为根本没必要。那些伪齐的士兵,就是些仗势欺人的家伙,可能连小土匪都没对付过,怎么可能打得过装备超好的皇家军队呢?杨沂中一出手,就是五千精锐骑兵,这阵容,连南宋最牛的岳家军都比不上。所以,藕塘之战根本不值一提。
不过,要说真正的厉害,还得看公元1140年的顺昌大战。在那场战斗中,大宋的三衙军刘锜部,跟金军最厉害的主力部队和金国头号大将完颜宗弼在顺昌城干上了。别看宋军人少,条件又差,但他们愣是以少胜多,把金军打得落花流水。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精彩,宋军又是守城,又是列阵,硬碰硬,使诡计,啥招儿都用上了。结果,十几万金军被收拾得溃不成军,完颜宗弼自己都被气得生了病,吐血不止。
不过有个疑问:那时候,三衙军主要是负责保护皇帝、守护京城,顶多是守护临安城,也就是赵构的私人卫队。为啥他们会被调到最前线,去跟金军的主力硬碰硬呢?再说了,就算这支卫队再勇猛,又怎么可能打败强大的金军主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