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根据你的要求重新改写每一段文章,保持原有的意思,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以下是改写后的版本:
---
老板,你把刚才包烟叶的那张报纸再给我,我给你钱。”
1935年秋,甘肃哈达铺镇的街头,烟叶摊前站着一位急匆匆的客人,他身边拄着一根拐杖。刚才购买了烟叶的他,转身又回来,朝老板说道。老板感到有些困惑,毕竟那张旧报纸并不值什么钱。不过,考虑到报纸已经是废物,他便直接将它交给了客人。
谁也没想到,这位拄着拐杖,带着急迫神色的客人竟然是“长征四老”之一的谢觉哉。而那张看似普通的报纸,后来竟成了红军北上、最终在延安落脚的关键性因素。
那么,报纸上到底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会对红军的北上起到如此决定性的作用呢?
---
“北上”与“南下”的激烈争论
在提到红军长征中的战略决策时,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遵义会议。然而,实际上,在长征途中,还有一场几乎同样决定性的会议,也同样影响了革命的走向。那就是发生在四川阿坝松潘县西部毛尔盖的会议。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在成功击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后,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接连攻下了昭化、剑门关、江油等重要地区,成功打通了红军西进的道路。
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张国焘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方案:他认为在中央红军遭受重创、失去了领导力的情况下,应该在西北地区重新建立一个具有领导作用的“西北联邦政府”。在汶川举行的师级以上干部会议上,这个提议得到了通过,张国焘随即于5月30日发布了成立西北联邦政府的宣言。
但宣言发布不到半个月,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就在夹金山下的懋功县与朱德指挥的中央红军胜利会师,这一胜利不仅粉碎了蒋介石要消灭红军的计划,还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为之后的战略打下了基础。
然而,懋功会师后,红军面临的另一个迫切问题是,队伍接下来的方向该如何确定。
大约一周后,张国焘与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人在两河口见面,参加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商讨红军未来的战略路线。刚开始气氛相对和谐,但很快局势急转直下,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领导认为,为了确保苏维埃运动的顺利发展,应该选择在川、陕、甘三省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确立了根据地后,红军可以在战略上灵活机动,进可向岷江、嘉陵江地区扩展,退则可确保这三省为战略后方,待时而动进行反攻。
然而,张国焘却坚持主张红军应向西、南两个方向发展,避免正面与国民党主力对抗。他认为中国革命目前处于低谷期,因此红军应向更为偏远的四川、青海、新疆等地区撤退,以保存实力。
最终,虽然张国焘提出的方案并未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但两河口会议依然通过了坚持北上的战略决策。
---
困境与抉择:是否继续北上?
“两河口会议”后,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队伍继续前进,翻越了三座雪山,最终抵达松潘县西部的毛尔盖地区。此时,红军面临的现实情况愈发严峻:人员疲惫,马匹困顿,部队的减员情况极为严重。这时,张国焘自认为红四方面军的力量更为强大,便开始将红四方面军视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试图通过这一优势争取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
关于红军的“北上”与“南下”之争,尽管“两河口会议”已经做出了决定,张国焘仍旧在红四方面军内部挑起矛盾,再次提出“南下”的建议,并且公然要求通过武力来审查党的路线。
在张国焘愈发强硬的态度下,中共中央决定再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商讨红军未来的行动方向。
---
国民党重兵围堵,北上命运如何?
在第二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张国焘提出的增补红四方面军九名干部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建议被拒绝。会议还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的番号,由周恩来担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及政治委员,粉碎了张国焘试图通过改组来掌控红军的图谋。
然而,由于张国焘故意拖延红四方面军的行动,原定的进攻松潘县、打击胡宗南部的计划未能成功实施,中共中央最终决定改变战略,选择穿越松潘大草地继续北上。第三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决定按毛泽东的建议,调整战略路线,重新整合左右军,使两路军向右路靠拢,共同北上。
红军在经过艰难的六七天跋涉后,终于穿越草地,来到了班佑、巴西地区。然而,张国焘仍然以嘎曲河水暴涨为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即使中央明确要求他尽快带领右路军北上抗日,张国焘依然固执己见,并借此向中共中央传达了自己南下的计划。
---
意外事件引发的转折:一张报纸改变了局势
就在此时,红军意外地从一份旧报纸中获得了至关重要的信息。蒋介石自上台后,曾多次试图将山西的地方军阀阎锡山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1935年秋,为了进一步架空阎锡山,蒋介石任命他为“行政院长”,并试图将其从山西调往南京。然而,阎锡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企图,于是指示山西的报纸大肆刊载陕北红军威胁山西的消息,以此来影响蒋介石的决策。
其中,《晋阳日报》和《山西日报》都发布了关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的信息,称其占领了六个县城,正规军人数达到五万人,游击队则有两万人。此类报道吸引了谢觉哉的注意。
1935年9月21日,红军翻越雪山后攻占了哈达铺镇,在此短暂休整。谢觉哉在街上买烟时,注意到了摊主包烟叶的纸——那正是半张《晋阳日报》。虽然这张报纸看起来毫不起眼,但谢觉哉却被其中的一条消息震惊了。他急忙买下了剩下的那半张报纸,并迅速赶回驻地,找到林伯渠,并向他展示了这张报纸。
---
报纸决定红军未来方向
谢觉哉和林伯渠分析后认为,虽然陕北的红军势力被夸大,但这依然表明陕北的红军根据地依旧存在。于是,他们带着报纸去找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也在场,纷纷开始查看这些从红军缴获的报纸内容。
毛泽东接过报纸后,结合各方信息分析得出结论:刘志丹的红军仍在陕北,而徐海东的红25军也在其中。这些信息意味着红军北上到陕北的战略可以顺利实施。几天后,中央决定正式北上,目标明确——陕北。
---
结语:哈达铺的历史性决策
哈达铺会议后,红军在整编后开始了向陕北的进发,最终顺利到达了延安。这一决定不仅解决了红军北上面临的困境,也极大鼓舞了红军士气,为未来的抗日战争和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就如彭德怀所说:“这张报纸来的太及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