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充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开国功臣,其女儿贾南风则成为晋惠帝的首任皇后,与其他朝代的开国功臣相比,贾充的人品和声望却显得相当不堪。他不仅名声狼藉,甚至还被指控杀害高贵乡公曹髦,这桩罪行使得贾充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负面的评价。当时,无论是曹魏还是西晋的诸多大臣,都对贾充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许多贤能之士对他更是深恶痛绝,纷纷批评和弹劾他的种种行径。
除了名声和品行极差之外,贾充在一些关键的政治事务上也曾犯下重大的错误。他在司马衷与司马攸之间摇摆不定,同时对于灭亡东吴的问题也持有顽固的反对立场。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尽管贾充名声和操守都极其低劣,司马昭与司马炎却仍然给予他耐心的容忍和重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为西晋的衰落埋下了祸根。这究竟是何原因呢?让我们来探讨一番。
在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之后,曹魏的最高权力迅速落到了司马懿手中。随着司马懿的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并掌控了曹魏的政权,继续朝着取代曹魏的目标迈进。然而在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司马师在许昌因伤重去世,司马家瞬间面临两大危机。
首先,即便司马师在临终之前指定弟弟司马昭为继承人,但其叔叔司马孚和养子司马攸的继承权显然不逊色于司马昭。加之,此时司马昭没有正式的统兵权,倘若司马师的亲信选择支持司马孚或司马攸,司马家内部随时可能爆发激烈的内斗,使得司马昭的生死未卜。
其次,正当司马师在许昌辞世之际,司马昭亦身处于此,这给了身在洛阳的皇帝曹髦一个可趁之机。曹髦迅速以皇帝的名义下令,要求司马师的将领们返回洛阳,并让司马昭继续镇守许昌。若是司马师的将领们顺应曹髦的指令,司马家将会失去中央军权,这将使得“高平陵之变”的结果大打折扣。
因此,司马师的亲信将领们在这关键时刻获得了决定司马家命运的权力。如果他们选择支持其他司马家族成员或执行曹髦的命令,司马家必然会陷入绝境,未来的西晋也将不复存在。在这个关键时刻,傅嘏与贾充成为了两个重要的支持者。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傅嘏与贾充选择果断支持司马昭继承大业,并拒绝遵循曹髦的旨意,力助司马家渡过了这场风波。可以说,傅嘏与贾充是司马家的救命恩人,若无他们的支持,西晋便不会应运而生。虽然傅嘏于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去世,但贾充却活到了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简而言之,贾充独自享有了对司马家复兴的恩惠,这使得他在众多大臣中拥有无可比拟的政治资本。即便司马昭与司马炎明知贾充名声和操守极差且多次犯下严重错误,却依然选择了宽容与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