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的项家宗祠里展示着一把重型兵器,名为“霸王戟”,据说这便是当年项羽亲自使用的武器之一。这件兵器的历史背景令人惊叹,许多人都知道项羽力大无穷,能扛鼎起舞,因此他所使用的兵器自然也十分沉重,甚至有说法认为这把戟的重量达到了惊人的130斤。
想象一下,130斤的武器,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即便是普通人试图举起这么重的兵器,也许根本无法做到。参观过项家宗祠的人常常感慨,似乎现代人类的体力和力量已经有所退化。不过,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虽然介绍中提到了130斤的重量,但我们要理解的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与现在有所不同。
如果我们将秦汉时期的重量单位换算成现代的标准,这把兵器的实际重量约为30公斤,即大约60斤左右。即便如此,60斤的重量也并非轻松可举,尤其是在战斗中,想要灵活使用这样一把大戟并进行快速挥舞,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何况,古代的战斗往往持续时间极长,常常一场战斗能够打上整整一天一夜。那么,古代的武将是否真能长时间举着这样沉重的兵器进行战斗呢?
实际上,我们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古代战役描述往往非常简略,许多作品甚至只是通过几句或一两个章节就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但真实的古代战争远比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描写要复杂得多。在战争爆发之前,粮草和物资的准备通常需要长时间,指挥官还需要派遣侦查队伍,刺探敌情、进行小规模试探等。而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战斗就正式展开。
由于古代的通讯手段有限,战场上的指挥信息需要依靠侦察兵和传令兵来回传递。这样一来,从主帅的命令发出,到最终传达至每一个士兵的耳中,需要经过多重层级,往往耗费不少时间。接着,双方会根据战局不断调整阵型,寻找对方的破绽,直到决定发起总攻。没有发现有效破敌之策之前,双方很可能会进行反复的小规模冲突,这也意味着一场战斗可能会持续数天、数月,甚至几年。
但在没有最终决战之前,双方并不会将全部兵力投入战斗,除非双方战斗极为胶着,才会长时间死斗。一般情况下,一场战斗能够在半天甚至一天内解决。毕竟士兵也需要休息、用餐和上厕所。那么,既然战斗时间如此长,武将又该如何持续举着几十斤重的兵器进行长时间的作战呢?
提到古代兵器,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十八般兵器”,其中最重的通常是大锤、长刀或铁棍等。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夸张的描写,如李元霸手中的800斤铁锤,秦琼的130斤双锏,甚至三国时期关羽或水浒传中关胜手中的兵器重量也达到80斤以上。当然,这些作品中的兵器重量往往是为了增强气氛而夸大的。若翻阅正史和历史典籍,我们会发现古代的许多兵器确实非常重。
历史上许多兵器的重量都在30斤左右,有时甚至达到百斤。例如,“霸王戟”虽为重量级兵器,但其具体情况可能因时代背景而有所不同。再看看明代史学家应廷吉在《青磷屑》中的记载,明朝大将高杰使用的铁棍,重量达到18斤,而且使用起来依然能够灵活自如,刃风呼啸。若觉得这把铁棍不算重,那可以参考《宋史·岳云传》中的记载:岳云手中握有两把总重80斤的铁锤,折算成现代的重量大约为100斤左右。宋代的重量单位比现在更重,因此这样的重量对于古代武将而言,确实是极大的挑战。
不仅中国,外国历史学家魏斐德也在《洪业》一书中提到,清朝平南王吴三桂手中的大关刀重达32斤,成了他最钟爱的兵器之一。吴三桂在兵败后,这把大关刀的长铁柄断裂,后来改为木柄,现如今这把刀已经成为了昆明太和宫金店展览厅的一个展品。即便如此,这把大关刀的重量依然有12斤。
从史料来看,古代兵器的确重得惊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如今的人类体力已经退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通过对出土的古代兵器实物的考察,能够证明这一点。毕竟,历史记载可能因各种因素有所夸大,但实物却无法撒谎。
例如,越王勾践剑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不仅小巧,而且重量仅有1斤。这把剑主要作为装饰性佩剑使用,因此在实际战斗中的参考价值不大。而另一把唐代的金银钿装唐大刀,尽管在当时是常见兵器,重量依然只有1斤左右。另外,宁夏出土的北周大将军李贤使用的环首铁刀,重量为2.1斤。李贤曾是北周的名将,经历过不少激烈的战斗,因此这把铁刀可见其质量与实用性。
除了这些出土的兵器外,包括七大名剑、各类大刀、鞭、锏、锤等兵器的重量大多在1至5斤之间。即便是明代的“金瓜锤”,它的重量也仅为2斤多。可以推测,像“霸王戟”和吴三桂的大关刀这样的兵器,更可能是用于训练臂力,而非实战武器。明代《武备志》中也有相关记载,称军营内常会有一些沉重的兵器专门用于训练士兵的臂力和力量。
因此,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代的兵器并不像传说中那么沉重,而古代的武将之所以能长时间持兵作战,并不会感到极度疲劳。这些事实都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兵器的真实面貌与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