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成为皇帝的功臣往往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择。成功辅助皇帝登基,必然能享受荣华富贵,但与此同时,也需谨慎言行,避免因一时失误而遭到灭顶之灾。功臣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头颅便可能悬于裤腰带之上。
我国历史上,许多皇帝对功臣极其残酷,杀害功臣的案例数不胜数。多数这些皇帝性格复杂,褒贬不一,典型如刘邦和朱元璋,既有功绩也有残忍一面。令人意外的是,享有盛誉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也杀害了不少开国功臣,其中有六位被处死,但事实上,这些功臣大多死得并不冤枉。
侯君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信之一,少年时代便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不仅是李世民的贴身心腹,还是大唐开国的重要功臣。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侯君集也参与其中,因表现突出,与长孙无忌等五人一同被封为首功。
李世民登基后,自然重用侯君集。侯在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的战役中屡建奇功,但随着权势的增长,他的贪欲和野心也逐渐暴露。灭高昌之后,侯君集未向朝廷汇报,私自盗取高昌财宝,被判有罪入狱。虽经大臣求情获释,他内心却始终不甘。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阴谋,积极怂恿李承乾图谋皇位,然而政变失败,他被捕入狱。最终侯君集罪大恶极,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唐太宗含泪与他诀别,并命人在凌烟阁保留其画像,以铭记其功绩。
隋朝末年,张亮参加了瓦岗起义,后归顺大唐,担任秦王府车骑将军。虽然他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但相较于侯君集,张亮的声望却不算显赫。侯君集谋反时曾试图拉拢张亮,但张亮拒绝,并向李世民举报了侯君集的反叛计划。
侯君集失败后,张亮因揭发功绩被重用,升任刑部尚书,并曾随军出征高句丽。但晚年他沉迷道术,受邪术影响,心怀叛逆,收养五百义子,实为私练兵马。贞观二十年,张亮的谋反被揭发,他被捕入狱,最终遭当众处决,家产被抄没,命运与侯君集惊人相似。
罗艺在隋末时掌控幽州和营州,势力强大。面对诸侯纷争,他选择归顺李渊,唐朝统一战争中战功卓著,被封为燕王。性格桀骜不驯且狡诈多变的他,因权力欲强曾得罪李世民,只能依附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事变时,罗艺因远在泾州,未能及时支援李建成,只能眼睁睁看着李世民夺权。事后罗艺深知罪责,心生惶恐,决定起兵造反。李世民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讨伐,罗艺兵败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杀。
唐朝建立前,刘洎是割据军阀萧铣手下的黄门侍郎,后主动归顺大唐,被李世民重用,凭出众才华步步高升。贞观年间,他任宰相,参与制定多项律令,推动法制建设,并劝谏太子李治勤奋读书,深得唐太宗赏识。
贞观十九年,刘洎在辅佐太子李治监国时,与朝中重臣褚遂良结怨。褚遂良怀恨在心,伺机陷害,诬告刘洎谋反,导致李世民下令赐死刘洎。这起冤案在当时轰动一时,直至唐高宗即位后,刘洎之子刘弘业才上奏平反,武则天执政时方得昭雪。
李孝常是隋朝名将李圆通的侄子,也是唐高祖李渊的族弟,身份显赫。隋末,他主动将永丰仓献给李渊,助其起兵,功不可没。李渊称帝后,将其封为上柱国、义安郡王,并任利州都督,重用有加。
虽然李孝常功绩卓著,但他不满足现状,野心勃勃,图谋更高地位。贞观元年十二月,借唐太宗刚登基、内忧外患未稳之机,他联络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和统军元弘善,密谋在利州发动叛乱。
不料叛乱迅速败露,唐太宗派大军镇压,叛军被迅速剿灭。李孝常的叛变严重危害唐朝内部稳定,镇压成功后,李世民毫不留情,下令将其处死以儆效尤。
李君羡原为瓦岗寨李密部将,后归顺王世充,因厌恶王世充为人,携部投奔李渊,被任命轻车都尉。随后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勇猛善战,深得信任,被封为武连县公,担任左武候中郎将。
然而李君羡的死极为冤屈,源自贞观年间一则荒诞的民间谣言:“唐朝三代后将有女主武王篡李氏天下”。李世民对此忌惮异常,四处查找潜在威胁。
李君羡小名“五娘子”,且其官职和封号中均含“武”字,在当时敏感氛围下被误认为谣言中的“女主武王”。尽管这纯属误会,李世民依然不敢大意,最终下令处死李君羡,他的冤死成了历史遗憾。
综观这六位功臣,除了刘洎和李君羡明显是被冤杀,其他四位皆涉及叛乱罪行。作为一国之君,这样的背叛是绝不容忍的,他们被处死实属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