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年秋冬时节,刘备投降了吕布并驻扎在小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逐渐集结了数万兵马,实力不断壮大。(《三国志·先主传》)吕布的将领们对吕布说:“将军一直想杀掉刘备,现在不如借助袁术的力量,一举除去他。”(《三国志·吕布传》)
吕布对于刘备的日益强盛始终心存疑虑,最终决定采取行动,亲自带兵进攻小沛。刘备在遭遇失败后,选择逃亡许都,投奔曹操。(《三国志·先主传》)然而,刘备的这一举动风险极大,一旦抵达许都,他的生死将完全掌握在曹操及其谋士们的手中。
当时,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东中郎将程昱到许都办事,见到刘备后,他立刻向曹操说道:“我看刘备具备雄才大略,且深得百姓之心,迟早会不甘心屈居人下。不如趁早除掉他,以免后患。”(《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对于程昱的建议并未立即做出决定,他的内心犹豫不定。程昱离开后,曹操召来司空府军祭酒郭嘉,征询他的看法。郭嘉对曹操说道:“程府君的建议有道理,但您起兵之初,本就靠着招揽英才,诚意待人,若此时杀掉刘备,恐怕会伤了所有有才之士的心。刘备如果因无路可走投奔我们而被除掉,您将背上害贤之名,恐怕会引发人才流失。这个举动不仅仅是除去一个敌人,反而会让天下之士对您失望。曹公若想平定天下,必须慎重考虑。”
曹操听后,深感郭嘉言之有理,便大赞郭嘉是位通情达理的智者。(裴注《三国志·郭嘉传》引《魏书》)最终,曹操回应程昱:“如今正是广纳英才、用人之际,不能因为杀掉一个人而失去天下人心。”(《三国志·武帝纪》)因此,刘备保住了性命。
从曹操与智囊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此时投奔曹操的时机尤为关键。此番逃亡,刘备并非仓促而行,他带上了妻儿,说明他已有足够时间考虑如何选择避难之地,并权衡利弊。虽然曾在公孙瓒帐下与曹操为敌,但刘备依然选择投奔曹操,这一决定并非盲目。事实上,曹操在同年(196年)早些时候曾亲自任命刘备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三国志·先主传》),借此将敌对关系化解,以便牵制袁术的势力。
吕布此次对刘备发动攻势没有正当理由,出兵名不正言不顺。正因如此,刘备投奔曹操也具备了正当的道义性。再者,曹操在196年九月迎接汉献帝入许都(《三国志·武帝纪》),这意味着刘备投奔的不只是曹操本人,而是以曾任徐州和豫州刺史的身份,实际上是在回归朝廷。
尽管朝廷未必立即认可这些身份,但曹操的承认无疑对刘备有利。同时,曹操也在当时迎来了另一位重要人物——孔融。袁谭在196年初击败公孙瓒的部将田楷后,刘备联合北海相孔融出任青州刺史。然而,当袁谭进一步攻破北海后,曹操便借机迎孔融到许都,并任命他为将作大匠。(《后汉书·郑孔荀列传》)
孔融此时虽然是名士,但曹操真正看重的是他青州刺史的身份。此举正是为了通过孔融,进一步稳固许都朝廷的地位,让其他诸侯臣服于曹操领导的朝廷。对比之下,刘备虽然有过一州之主的身份,但他与曹操的关系更为复杂,曹操是否会利用这份旧情,最终决定刘备是否能在许都立足。
当刘备到许都后,曹操不仅没有将他除掉,反而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将他正式任命为豫州牧。曹操此举不仅稳固了自身的权力,也为刘备打开了新的局面。郭嘉却不完全赞同这一做法,他认为刘备如此有才,未来必定不甘于人下,若让他继续在外领兵,后患无穷。郭嘉建议曹操将刘备安置在高位的闲职,最好把他留在许都。
然而,曹操正在准备征讨张绣,需要刘备回到豫州,以牵制吕布的力量。尽管郭嘉的建议有理,曹操还是决定按计划进行,未听从郭嘉的劝告。
虽然没有完全采纳郭嘉的意见,曹操还是对刘备进行了一些战略上的调动。麋竺是刘备阵营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财力雄厚、声望较高,在关羽、张飞之上。曹操将其从刘备手中调走,任命他为嬴郡太守。(裴注《三国志·麋竺传》)
曹操随即派兵支援刘备,将他从吕布手中夺回了小沛,重新确立了刘备在该地的统治。刘备此时回到小沛,依旧把这里作为他的豫州治所,开始重新集结兵力,恢复元气。曹操提供了充足的军粮,并向他增兵,准备让他发动攻势,讨伐东边的吕布。
短短几个月,刘备便凭借曹操的支持,重新崛起,身份也变得更加稳固。他不仅成了朝廷正式任命的豫州牧,手中有兵有粮,几乎恢复了全部实力。昔日与吕布的关系已不再是盟友,而成了死敌。带着对吕布的深仇大恨,刘备在小沛的这次反击,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曹操对他深感信任与依赖。
历史的舞台,随着刘备的壮大,正缓缓揭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