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王族的来源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不同地区提出了多种学说,包括河南说、山东说、陕西说、山西说、安徽说、河北说和东北说等。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发现,许多学说已经逐渐被淘汰,最终河北说和东北说成为主要的争议焦点。当前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商的遗址主要位于河北,这也是河北说的核心依据。然而,为什么有人提出商朝起源于东北呢?这实际上是基于一条迁徙路线的推测。商族最初的发源地在东北,后来的迁移将他们带到了河北地区,在此期间,他们联合东夷部落推翻了夏朝。因此,本文将探讨商族起源于东北的相关证据和线索。
商族最初是游牧民族,且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与燕山一带。那么,我们有哪些证据支持这一点呢?首先,可以从民族起源的神话中寻找线索。《史记·殷本纪》记载了商朝祖先的来源:“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段记载显示,商朝的祖先源自一只鸟蛋,这种“鸟生”的神话,揭示了商族的图腾崇拜。鸟或凤凰作为图腾的民族,大多分布在东北地区,像肃慎、扶余、高句丽、女真等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传说。例如,《高丽太王碑》中描述高句丽的起源:“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馀,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另外,满洲的起源传说也和鸟生的神话相似,三仙女沐浴时吞下神雀带来的朱果而怀孕,最终生下了满洲的始祖布库里雍顺。
在这些神话中提到的契,就是商族的父系始祖。《荀子·成相篇》提到:“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这意味着契出生在砥石。《世本·居篇》也提到:“契居亳,昭明居砥石。”而砥石的地理位置,正是辽河的发源地。古籍如《淮南子·墬形训》和《水经注》均提到辽水源自砥石山,进一步印证了商族的祖先曾生活在辽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东北地区。
辽河流域不仅是商族的发源地,还曾是红山文化的中心。这一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而这些玉器与商代玉器的雕刻工艺和造型风格高度相似。辽宁师范大学的田广林教授指出,红山文化与商代玉器在细节上的相似性,表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尽管如此,红山文化并不一定是商族的祖先创造的。通过DNA检测发现,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属于N单倍群,其次是C单倍群,O单倍群居第三,这表明商族祖先与红山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影响上,而非直接传承。
在风俗方面,商朝早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辫发的男子,这一发型特征在中国古代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除了女真、满族外,扶余、高句丽、契丹、蒙古等民族也有类似的发型传统。这进一步表明,商族的祖先可能来源于东北的游牧民族。
与商族的农业起源相比,他们的经济活动更倾向于牧业。商族的先祖并非主要依靠农业谋生,而是以畜牧业为主。古籍如《竹书纪年》和《世本·作篇》都提到商朝的祖先驯养牛马,并且发明了车辆,这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高度契合。马车的发明与欧亚草原的游牧文化密切相关,最早的车轮在乌拉尔地区的辛塔什塔文化中被发现。商族很可能是将这种马车技术带入中原的民族。
商族不仅通过畜牧业维持生计,还通过贸易与周边部族交换物资。根据《竹书纪年》,商朝的先王王亥带着牛羊前往华北平原与有易氏部落进行贸易,却被有易氏所杀,这揭示了商朝早期的游牧生活方式。而在这个时期,农耕民族并不会拥有大量的牛羊。这一事实反映了商族的经济模式与农耕民族的巨大不同。
“商人”一词的由来,也与商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商族因其商业活动频繁,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为活跃的贸易民族,这也让“商人”这个词成为后人对其商贸行为的代名词。商朝的商业网络遍布中原,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来自南海及印度洋的货币,进一步证明了商朝在古代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商族南下中原后,他们利用大量的牛羊作为交换物品,以此吸引东夷部落建立军事同盟。商汤曾为赢得葛伯的支持,送给他大量牛羊,但葛伯却杀掉牛羊,商汤以此为借口灭掉了葛国。商汤的这些举措展示了商族利用商业手段在政治上获取支持的智慧。
商朝建立后,广泛开设牧场,牧场的最北边界达到了辽宁,西至陕西,东至山东。商朝国王为了管理这些牧场,派遣了许多官员,这些官员被称为“牧”或“亚”。这些官员的职责后来演变为管理地方诸侯,成了“州牧”这一职位的雏形。
与农耕文明中的君主不同,商朝的国君非常重视打猎活动。打猎不仅是军事训练的一部分,也帮助贵族保持武力传统。只有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才会如此强调狩猎的重要性,而农耕民族的君主则更多注重农业生产。商朝的打猎规模庞大,频繁度极高,这种尚武的传统与他们的游牧背景密切相关。
商朝的奴隶制制度也极具特点,商朝奴隶多来自外族,特别是战俘。这种奴隶制度在历史上属于游牧民族的传统,即通过征服他族并将其纳为奴隶来扩大自身力量。与此不同的是,周朝的农耕制度更注重劳动力的管理,奴隶制的规模较小。
商朝早期的迁徙历史也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尚书正义》记载,商朝早期经历了多次迁都,直到盘庚迁都殷之后,商朝才逐渐稳定。由于商族的农耕生产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必须通过迁徙来寻找更适合的牧场。而这种迁徙不同于农耕民族的轮作制度,而是与游牧经济的需求直接相关。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商族逐渐适应了定居的生活方式,并最终融入了中原的农耕文明。在商朝灭亡后,部分商族人回到东北,但大多数留在了中原,成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朝灭亡后,商朝遗民有两种主要去向。一部分人留在了中原,接受了西周的统治,成为宋国的祖先。另一部分则返回了东北,如箕子就迁回辽河流域。为了防止商朝遗民复兴,周武王将召公封于燕地,确保辽西走廊的安全。而箕子带领族人再次定居于东北,在那里出土了与其相关的青铜器。根据基因学研究,东北的东胡和肃慎系民族与商族有着血缘上的联系。
综上所述,商族起源于东北,经过漫长的迁徙过程,最终融入中原的农耕文明。在商朝灭亡后,商族遗民大多留在了中原,与汉族逐渐融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支重要的民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