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61年正月,顺治帝因染上天花,健康急剧恶化,预感自己命不久矣(另一种说法为他计划出家),便召见了大学士王熙密商议继承人之事。顺治帝原本希望从自己的堂兄弟中选出一位德才兼备者担任皇储,但这个提议遭到了孝庄皇太后和众多王公大臣的坚决反对。无奈之下,顺治帝只得在自己的皇子中挑选一位年长些的继承人。经过慎重考虑,最终他决定立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
玄烨与皇次子福全生母的出身差不多,然而选择玄烨为储君的原因并非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玄烨的生母佟佳氏深得孝庄皇太后的宠爱,这为玄烨加分不少。此外,一位德国传教士的话也让顺治帝改变了心意:“这位年幼的皇子(指玄烨)已曾染上天花,今后不必担忧此病的困扰,而福全却未曾得过天花,以后时刻需要提防。”这番话深深打动了顺治帝,尤其是自己即将死于天花的命运。那位德国传教士,正是汤若望,孝庄尊称其为“义父”,而顺治帝称其为“玛法”。但为何这位德国人会参与到大清的皇位继承问题中呢?
01 汤若望的贵族背景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1592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其家族姓氏“白尔”代表了贵族身份,而“冯”是贵族的标志。虽然汤若望出身显赫,但他为人低调,并不喜欢炫耀家世,所以与人交往时,他多以“约翰·亚当”为名。他在到达中国后便按中国的传统,取了“汤若望”这个名字。汤若望自幼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成长后成为一名耶稣教传教士。
1620年,汤若望来到了中国,最初停留在澳门,学习当地的文化和古典学问。三年后,他前往广东,再花了一年时间才抵达了大明的都城。在这段时间里,汤若望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知识,尤其在科学领域的造诣深受当时兵部尚书张问达的赏识。通过张问达的支持,汤若望逐渐走上了仕途。
汤若望在大明的生活并不孤单,他常常携带一些新奇的物件,这些物品引起了当地人的极大兴趣,也让他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了好评。
02 汤若望与多尔衮的交往
在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汤若望也不忘传播教义。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错过了向崇祯帝进献的机会,因为崇祯帝在1644年就已死于煤山自杀。大清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下达了令内城居民迁移的命令,八旗的士兵到处驱赶民众,连汤若望所在的教堂也未能幸免。
为保护自己的教堂,汤若望不惜冒死上奏清廷,陈述自己修订历法的工作尚未完成,且大量未搬运的书籍和物品极难再恢复原样。多尔衮听闻后,出于种种考虑,最终允许汤若望继续居住在教堂,并命令八旗兵不得打扰。
此后,汤若望与多尔衮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频繁向摄政王展示他的新历法,并赠送世界地图、浑天仪、望远镜等西方物品。多尔衮逐渐认可了汤若望的能力,不仅允许他的历法颁布,还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正五品官,这也标志着汤若望正式进入了清朝的政坛。
多尔衮欲通过各种手段替代顺治帝,但汤若望以“天象不吉”劝阻他停止修建新城,最终避免了这场危机,为顺治帝的顺利亲政争取了时间。
03 孝庄对汤若望的尊敬
顺治帝亲政后,汉臣范文程将汤若望引荐给了他。顺治帝对汤若望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印象,毕竟汤若望曾在自己年幼时帮助过他。汤若望迅速获得了晋升,成为了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并在顺治九年向顺治帝献上了多种天文仪器,顺治帝则赏赐了他朝服等物。
顺治帝的厚爱不仅体现在官职上,汤若望的个人称号也不断提升。顺治帝对汤若望的评价颇高,称其“精于象纬,通晓历法”,并特别赞扬他洁身自好、尽心尽力地为国家效力。在顺治帝亲政后,汤若望的职务不断升迁,最后被封为光禄大夫,正一品衔。
在顺治帝的赞赏下,汤若望的地位逐步巩固,但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他深受孝庄皇太后的尊敬。顺治八年,汤若望治愈了一位患病的“郡主”,这位郡主后来被证明是顺治帝的未婚妻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太后对汤若望感激涕零,将其尊称为“义父”,顺治帝则称其为“玛法”(即爷爷)。
04 汤若望对玄烨继位的影响
1661年,顺治帝意识到自己即将离世,便开始与王熙密商讨皇位继承的事宜。顺治帝原本希望从堂兄弟中挑选一位合适的继承人,但因遭到孝庄皇太后和满洲王公的强烈反对,最终只能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一个年长些的继承人。
在众多皇子中,只有福全和玄烨的年纪稍大。然而,福全因为眼疾有所缺陷,孝庄皇太后更倾向于选玄烨。此时,汤若望向顺治帝提供了建议:“玄烨已经得过天花,不必再担心这种病,而福全则未曾得过,今后要时刻提防。”
顺治帝深受汤若望言辞的打动,决定将皇位传给玄烨。于是,这位年仅八岁的庶子玄烨,在未受到父皇太多宠爱和关注的情况下,成为了继位的候选人。实际上,玄烨两岁时得过天花,而这成为了他最终能够继位的决定性因素。
05 汤若望的悲剧结局
汤若望在顺治帝晚期,地位如日中天。然而,由于他所传播的西学和西教,与当时的传统观念有所冲突,引起了部分汉臣的不满。顺治十六年,安徽的官员杨光先开始批评汤若望的新历法,并在各地散发相关书籍,最终向朝廷呈上了对汤若望的控诉。
尽管汤若望一度受到顺治帝的宠爱,但随着顺治帝的去世,汤若望最终未能幸免于“历法狱案”。康熙帝即位后,汤若望被判死刑,多个传教士和朝臣也遭到严厉处理。然而,由于地震等原因,汤若望被最终释放,但他在囚禁中受到了折磨,身体严重损害,最终因病去世。
结语
汤若望作为一位外籍传教士,不仅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能赢得了大清皇帝和皇太后的高度信任,还参与了大清历史上第一次皇位更替的决策。虽然因历法争议遭遇死亡判决,但在他的一生中,凭借卓越的学问与人格魅力,他获得了皇族的尊重,这无疑是一位外国人在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经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