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原本宁静的上高大地突然变成了腥风血雨的战场。一位以铁血著称的日军师团长大贺茂,誓言征服上高,以此获取丰厚的军功。可是,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迎接他的并非凯旋,而是中国第19集团军精心布下的“瓮中捉鳖”。更令他吃惊的是,国民政府发布了一道悬赏令:“活捉大贺茂,赏五万大洋!”这一消息犹如一声惊雷,瞬间激起了全军的士气。
1941年春季的清晨,赣西北的上高县依然弥漫着冬季的寒气,然而这片土地却因日军的“锦江作战计划”而燃起了熊熊战火。日军第34师团从江西新建出发,迅猛地冲入上高腹地,村庄被夷为平地,原本升起的炊烟顿时消失。而中国第19集团军的战士们则在山林间设下了精密的防线,誓死保卫家园。
大贺茂带领日军从三个方向发起进攻,企图迅速扫清赣西北的中国军队。然而,他未曾料到,罗卓英已经看穿了日军的意图,早已设下了圈套。
罗卓英作为第19集团军的总指挥,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迅速采取了高明的战术。他以三道防线逐步撤退,巧妙地诱导日军深入上高地区。第一道防线设在奉新和靖安,由70军和74军负责迎击日军33师团;第二道防线则位于高安,49军和74军一部分在此防守,阻击日军20旅团;第三道防线则在上高的核心区域——泗溪与官桥之间,成为最终决战的场所。
3月19日中午,日军第34师团孤军深入官桥,遭遇了中国第74军的顽强抵抗。伴随天空中轰鸣的飞机,日军一度攻占了村庄,火光四起,熊熊烈焰将一切吞噬。然而,74军第58师第172团在副师长张灵甫的指挥下,展开了猛烈反击。战士们冲锋陷阵,用刺刀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每前进一步,泥土都染上了鲜血。
官桥一带的战斗异常惨烈。中国军队事先布下的地雷阵,成功使日军的坦克接连受阻。傍晚时分,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试图扭转局势,但却被中国军队的伏击打得措手不及。
最为惊心动魄的,是日军投下的毒气弹。黄烟弥漫战场,士兵们咳嗽、流血,倒在战壕中,生死未卜。然而,在官桥战斗即将陷入绝境时,孙一鸣营长英勇地冲上前线,他用布条裹住面部,亲自指挥士兵反攻,成功拖住了敌军的增援。
双方围绕这片战略要地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最终,日军开始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包围之势。
“活捉大贺茂,赏五万大洋!”这一命令迅速在中国军队中传播开来,士兵们眼中燃起了渴望的火光。对于他们来说,五万大洋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更多的是对捉拿日军首领的荣耀渴望。此时,民众的支持也如潮水般涌来。有的拆下家中门板为部队搭桥,有的冒死送粮到前线,整个上高如同一座坚固的抗战堡垒。
大贺茂孤军深入上高,没想到后方的增援迟迟未能赶到,粮草被断,通讯受阻,日军的士气逐渐低落,弹药供应紧张。而此时,中国军队已经完成了对日军第34师团的全面包围。每一条山路、每一片树林都藏匿着狙击手和地雷,日军的退路已被彻底封死。
3月28日,中国军队精准锁定了大贺茂的指挥部。随着战斗的打响,74军58师主力在正面与日军展开对抗的同时,还派出了精锐小分队潜入日军的阵地核心。飞行员的轰炸将土坡掀起,然而,守军依然顽强地用刺刀与敌人搏杀。张灵甫指挥的部队继续与日军在官桥一带展开反复拉锯战,他凭借少数部队,以灵活机动的方式让敌人疲惫不堪。
在泗溪河边,战士们用土炮和火药制造出巨大的爆炸声,成功迷惑了日军防线。夜幕降临后,突击队趁着黑暗突破了日军指挥所外围。
就在大贺茂准备亲自迎接最后一战时,十几名中国战士从后方发起猛攻,将其制服。此时,大贺茂被俘的消息迅速传回指挥部,整个中国军队的士气瞬间如火如荼。
尽管日军残余部队试图营救其师团长,但面对中国军队的重重封锁,他们只能狼狈撤退。
4月,赣西北的阳光洒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日军惨败,溃退回南昌,而这场胜利背后,却是上高的田地被战火焚烧成焦土,民众的哭喊声不断传来。
上高会战是一场用生命谱写的英雄诗篇。在这场历时26天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超过2万人牺牲,还有数千无辜百姓家园被摧毁。然而,每一个阵亡者的背后,都是一段段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抗敌传奇。战役中,第74军51师师长李天霞英勇死守石洪桥,与敌人展开三天三夜的激烈对抗,最终壮烈牺牲。战后,李天霞的精神成为了无数人的楷模。
无数无名英雄在战斗中坚守岗位,像周阳排长,他带领全排士兵坚守高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战后,为纪念他的英勇,那个他坚守的山峰被命名为“周阳峰”。
此外,22岁的曾天耸,这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与日军的肉搏战中英勇杀敌,最终英勇牺牲。
上高会战的胜利,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地下党和地方政府组织民众运送粮草、抢修电线,甚至有人拆下自家的木材,搭建浮桥供部队通行。每一位普通百姓的英勇行动,都是这场胜利的重要支撑。
上高会战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成功,更是中国军民同仇敌忾、誓死卫国的象征。那片土地上洒下的每一滴鲜血,都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见证。
当硝烟渐散,阳光再次照耀上高的田野,这场胜利向世人证明:只要团结一心,敌人再强大,也终将被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