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宫女可以出宫这一制度是独特的,早在唐宋元明等朝代,宫女几乎一生都被囚禁在宫中。因此,古人有“入宫门,深似海”这一感慨。在唐朝时,李世民曾采纳中书舍人李百药的建议,决定将三千宫女遣散出宫,这一举措显示了在清朝之前,宫女能否离开宫廷,主要取决于皇帝是否愿意下旨。而在清朝,这一规定发生了变化,宫女有了明确的服务年限。通常,清朝的宫女在二十五至三十岁之间就会被遣散出宫。那么,清朝宫女出宫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
在清朝,宫女分为两类:秀女和侍女。这些女孩大多数出自八旗子弟,年仅十二至十四岁时,便会被内务府选入宫中,接受严格的宫廷礼仪培训。秀女和侍女的区别显而易见,秀女多为八旗贵族女子或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旗)包衣女子,她们的身份地位较高。秀女通常会由内务府推荐给皇帝,若皇帝不宠幸,也可能嫁给王公贵族,或者留在宫中担任女官。显然,秀女的结局普遍较好。
而在秀女中,身份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贵族女子每三年才会举行一次选秀,而上三旗包衣女子则每年参与选秀。进入宫廷后,八旗贵族女子通常很早便会被推荐给皇帝,若不能成为妃子,也常能被安排给其他皇子或贵族子弟。由于她们的家庭背景多有关系,宫廷内的选拔对于她们来说不乏机会。
上三旗包衣女子则往往成为宫中的高级宫女或女官,家境较为富裕的,她们可能会通过金钱贿赂内务府的官员,争取成为妃子。然而,家庭贫寒者往往只能像普通侍女一样靠运气,而能否被皇帝青睐也常常是偶然的。比如,雍正的母亲德妃乌雅氏就是出自正黄旗包衣家族,起初她与妹妹一起入宫做宫女。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乌雅氏在宫中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孝懿仁皇后的认可,最终被康熙宠幸,怀上了雍正。她得到了册封,并一路晋升为康熙后宫四大妃之一的德妃。
然而,乌雅氏的妹妹并没有如此幸运。她未能受到康熙的宠爱,但在乌雅氏的帮助下,她的婚姻得到了改善,最终被赐婚给了康熙初期的辅臣之一遏必隆的儿子阿灵阿。阿灵阿继承了父亲的公爵头衔,仕途顺利,因此乌雅氏妹妹的婚姻可算不错,这也让她的结局相较其他宫女而言可算是非常幸运。
与秀女不同,侍女的出身较低,通常来自下五旗包衣、俘虏或奴籍等低微家庭,入宫后,她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做一些琐碎、辛苦的宫务工作。尽管如此,普通侍女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晋升为妃嫔。这需要通过贿赂或获得某位妃子或皇后的推荐,才有可能获得皇帝的宠幸。
比如康熙的皇八子胤禩的母亲,良妃卫氏,就出自辛者库奴籍,曾是宫中的一名普通侍女。卫氏凭借出色的姿色和良好的品德,赢得了孝懿仁皇后的赏识,得到了康熙的宠爱,最终晋升为妃嫔。胤禩成为康熙最宠爱的皇子之一,也为母亲带来了更多的荣光。
尽管少数侍女能通过“逆袭”成为妃嫔或女官,但大多数宫女最终都会被遣散出宫。这些年纪约在二十四、五岁左右的宫女,通常面临着较为迷茫的未来。尽管她们在宫中保持了贞洁,但由于社会风气和婚姻的观念问题,许多人认为宫女出宫后很难再嫁。
然而,实际上并非宫女的贞洁问题导致她们难以再嫁。清朝宫廷制度非常严格,宫女的贞洁得到了严密保障。为了避免后宫的混乱,皇帝与宫女不得随意接触,并且严禁侍卫与宫女私会。即便是皇帝想宠幸宫女,也必须经过皇后或内务府官员的推荐,而且所有宠幸都需经过备案。即便是年轻的溥仪,在宫中也被严格要求不能与宫女接触。由此可见,清朝的宫女实际上在宫中几乎没有机会与他人发生私情。
宫女出宫后婚姻难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她们的眼界变高了。许多宫女在宫廷中见惯了王公贵族的风采,这让她们的择偶标准大大提高。而有些宫女,则选择了结婚生活较为简朴、可靠的男人。还有一些宫女,则选择通过积攒财富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宫女的收入往往不容小觑,尤其是那些担任尚宫、尚仪等女官职务的,她们的年收入与五品官相当,这在清朝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即便是普通侍女,由于宫中生活不需要开销,她们的收入也足以养活几口人。每逢节假日,宫女还会收到主人或内务府的赏赐,积攒下来,出宫时可以得到一笔遣散费。
有些宫女通过积攒的钱开始了安稳的生活,而另一些宫女,则因家庭不和、或者自身眼光过高,最终无法找到理想的生活方式。清末时,有一名宫女曾因财富而遭遇不幸,家人将她的嫁妆夺走,她最终沦为他人的摇钱树,且永远未婚。
对于一些高姿色、眼光高的宫女而言,出宫后可能成为大户人家的妾侍,而那些容貌不如的宫女,可能会继续为大户人家做婢女、佣人。无论如何,宫女出宫后的结局大多与她们在宫中的经历、性格和机遇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宫女的命运与她们在宫中的拼搏、机遇息息相关。有的幸运通过晋升成为妃嫔或女官,走上了更为光辉的道路;而有些则在年老时被遣散出宫,面对未知的未来,不得不为生活做出妥协。无论如何,宫女的生活经历,始终体现了她们在宫廷深院中的辛苦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