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故乡位于赵国的伯仁(今河北省隆尧县),在历史上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作为战国时期“四大战神”之一,他的战斗力无疑是经过考验的。
李牧曾驻守在代郡(今日河北省的蔚县)和雁门(现今山西省右玉县),以此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为了防护边境,他采取了一种稳重而又机巧的策略,首先表现出对外的软弱,同时集结内部的力量。借助敌军对我军的不屑一顾,李牧运用迂回包围的战术,成功击败了匈奴的攻击。他每天屠宰牛羊,丰厚地犒赏士兵,积极训练他们的骑射技巧,从而将军队的战斗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他还下令士兵严密守卫关卡,告诫任何人不得私自出战。同时,李牧派遣大量间谍渗透敌营,掌握敌军动态。他对士兵说道:“若匈奴敢南侵,军队应迅速回城防守,百姓勿忘将牛羊也赶回城中,若有胆敢出征者,依法处斩。”就这样,匈奴多次进攻,却每次都空手而归。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逐渐将李牧视为胆小 coward,不敢与之交战。
这一消息最终传到了赵国君王的耳中,他也产生了对李牧的误解,认为李牧因恐惧而不敢出战,因此很快就派遣他人接替李牧的指挥职位。赵军在没有李牧的情况下,勇敢出击匈奴,然而战局频频告败,军队损失惨重,百姓也因无法耕种和放牧,生活陷入困境。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赵国国君又不得不任命李牧为统帅。李牧一开始假称生病不愿接受,但赵国君王未予理会, insisted 他必须履行这个职责。李牧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但条件是“必须依照我之前的战法行军”。赵王欣然同意,李牧再度出任统帅。
李牧再次出任国军统帅后,继续实践自己的一贯策略,坚守防线,治理荒野。数年间,匈奴人再没有得到任何战利品,他们逐渐将李牧看作一个无能者。但在李牧心中,这正是他所想要的结果,因为他一直在静静等待合适的时机。此时,赵军的士兵们已吃饱喝足,精神焕发,人人都渴望与匈奴一决高下。李牧终于意识到时机已到,选拔了1300辆战车、13000匹战马,以及成千上万的勇士和弓箭手。为了诱使匈奴,解决牛羊的围栏,将它们尽数放出,撒向广袤草原。一旦匈奴单于得知消息,亲率大军深入赵国,李牧则巧妙地装作败退,同时派出两翼军队向匈奴的后方迂回,致使匈奴陷入了精心设下的包围圈中。最终,赵军几面夹击,击杀了匈奴士兵十万之众。匈奴单于在重围中最终逃命北上,接下来的十多年中再不敢踏足赵国边境。
笔者认为,李牧这位杰出名将的高明之处在于懂得以弱示人,寻找敌方的薄弱环节,用奇袭的方式进行反击,这样的战术确确实实是高明之一。在双方对峙的情形中,他先确保了自身的安全,再深入探寻对手的死穴,最终发起最强有力的进攻,荡涤敌军。实际上,古今中外的诸多名将,多是遵循着这一作战原则来战胜敌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名将采取“先以正,后谋奇”的策略,采取正常手段示弱,又以出人意料的战术进行突然袭击,奏效显著。这就像两位拳击手在比赛开始时所采取的试探性攻击,主要精力用于防守,通过这样的伤感来揭露对方的弱点,最终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发起突袭,以力克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