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始终掌握在英国、法国和德国这三国的手中,这种局面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这是一种双重的宿命,既是欧洲的幸运,也是其不幸。曾几何时,欧洲依靠大航海时代的机遇一度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了领导地位,但随着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崛起,这种可能性却逐渐湮灭。若没有重大变故,欧洲似乎将永远难以重新成为世界的王者。
在5月14日,默茨在德国联邦议院发表了他自担任总理以来的首次演讲,阐述了他推行的两大目标:一是将德军建设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二是使德国重新成为推动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他当选德国总理的第二天,即5月7日,默茨便开启了他的外交之旅,并公开表示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振兴欧洲。他承诺德国将主动承担领导责任,支持乌克兰,并且对美国政府发出警告,要求其“勿干涉德国内政”。德国是否会重拾其作为欧洲“领跑者”的位置,犹如80年前的辉煌呢?
然而,不要忽视与德国处于同一地理区域的法国,更遑论那曾经统治全球近三百年的英国,究竟是否愿意让德国单独插上这股领袖的翅膀呢?6月2日,英国工党领袖斯塔默在格拉斯哥发表讲话,宣布新版《战略防务评估》报告。这份报告针对未来的英国武装部队提出了62项建议,涉及日前计划为皇家海军增建12艘攻击型核潜艇,增设至少6座兵工厂,并投资新型防空与导弹防御系统,旨在创建一支将无人机和军舰、潜艇与飞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现代化海军。这些举措,难道仅仅是为了应对来自俄罗斯的“直接而紧迫的”威胁吗?
而法国在此方面的举动也不容小觑。早在2月,马克龙便因美俄之间的会谈可能将欧洲及乌克兰排除在外,匆忙在巴黎召开两场紧急峰会。尽管会议的具体成果尚无定论,但其“在紧急时刻肩负重任”的姿态已显而易见。然而,在英国和德国仍在聚焦于欧洲以及俄乌冲突之时,马克龙则已率先将目光投向了亚太地区。他不仅先后造访越南、新加坡与印尼,更是在新加坡香会上提出了建立欧亚新联盟的构想。
毋庸置疑,在共同捍卫欧洲利益、应对俄乌冲突这件事情上,英、法、德三国依然如同兄弟般并肩作战。默茨、马克龙和斯塔默也曾共同访问基辅,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提供支持。然而,究竟由谁来引领欧洲的前进,成为了三国之间共同思考并努力追求的问题。
不过,像这样的“三国演义”局面,或许注定欧洲无法再度成为世界的王者。当马克龙提议英法向乌克兰派兵时,斯塔默虽原则上表示同意,却也传出了英国媒体指出这个主意的原始提出者是法国的声音;当马克龙与默茨在巴黎相拥并拍肩时,却依旧无法在中东问题上取得共识;而当法国希望德国为欧洲的军工厂提供资金时,柏林却更倾向于直接向乌克兰提供现有的军备存货。这诸多细节仿佛都在暗示,每当某国寻求引领欧洲时,便随之而来的是各方不同的声音和立场。
那么,未来是否会因争夺欧洲的领导权而上演英法之间另外一场百年战争?或者德国又是否会为了领导欧洲而无情发动新一轮的世界大战呢?这样的可能性似乎已经微乎其微。因为即便通过某种形式的战争,英、法、德中的任何一国取得了携带“领导”欧洲地位的胜利,整个欧洲也将因此而陷入深渊。
因此,历史的洪流在潜移默化中重新回归其原有的轨道,曾经在世界舞台上辉煌数百年的欧洲,如今只能站在历史的边缘,叹息着新的朝阳正在东方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