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三国》中孙权杀吕蒙这一情节,实际上这一事件并没有出现在《三国演义》之中。这个设定是由剧作家朱苏进所创新加入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对《三国演义》的不满,甚至自认为比罗贯中更为深入了解三国历史。因此,他借助《新三国》的改编,力图展示对三国故事的全新构想与大胆的演绎。
首先,在《新三国》中,吕蒙被塑造成一个拒绝接纳孙权指挥的将领。这一角色设定不仅仅反映了他对关羽的仇恨,更显示了他对孙权的不满,深信关羽理应在周瑜对诸葛亮施展锦囊妙计之时就已经被除去。朱苏进通过这一情节,试图表现出吕蒙对周瑜的接替者孙权的不满与内心的叛逆,进一步深化了角色的复杂性。
其次,孙权下令吕蒙去刺杀关羽,这一行动的目的在于维护与刘备间的联盟关系。关羽在这个结构中被视为孙刘联盟中的核心人物,若关羽被杀,势必会引发两国关系的破裂。孙权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夺取荆州后选择释放关羽,以重建与刘备的友好关系,避免关羽之死落入东吴人之手。这一创作突显了孙权的政治智慧与对孙刘联盟的深切重视。
然而,这一计划却被吕蒙先行得知,他选择先发制人,匆忙出发实施任务,意欲实现对关羽的复仇。吕蒙的这个举动使得孙权开始对他感到难以控制,并为后续的故事发展留下了暗示与铺垫。
最后,吕蒙被任命为大都督的情节,抓住了孙权对这个职位的不满。在孙权看来,大都督的权力过于集中,往往突破了主公的掌控,进而威胁到了主公的权威。吕蒙的死让大都督的权力回归孙权手中,这成为孙权能够真正掌控局面的契机。
尽管如此,这个情节在历史考证上却存在一些不准确之处。首先,周瑜在历史上并不是唯一的大都督,而是与程普并肩担任水陆都督,形成了一种互为制衡的关系。其次,吕蒙的早期并非完全依赖周瑜的提拔,而是早在孙策时期就随邓当征战,孙策与他亦是相当熟悉。最后,吕蒙并非在孙策去世后才受到重用,而是在孙策尚在时他就已经展露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新三国》中关于孙权杀吕蒙这一情节,突出了编剧的创新与对历史进行改编的立场。在这个故事里,吕蒙的形象更具叛逆性,而孙权则真正展现了主公的风范,摆脱了大都督的阴影。整个故事融入了编剧对历史的独特解读和个人观点的细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