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的心情已然陷入低谷,他对蜀汉未来的担忧日渐加深,尽管心有余力不足。特别是在失去关羽后,刘备深感悲痛,因为关羽的死是被东吴的背叛所引发的,而自己未能为关羽复仇,这些一系列的打击让刘备身心疲惫,痛苦万分。因此,在临终前,刘备决定在白帝城托孤,这一决定或许早在夷陵一战之前就已经深思熟虑了。白帝城的这次召见,刘备只见了三位重要人物:一位是为蜀汉尽心尽力的丞相诸葛亮,二位是忠心耿耿的将军赵云,最后便是东州派的代表李严。
刘备召见诸葛亮和赵云,这些人是无需多言的,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他为何还要召见李严呢?事实上,刘备把蜀汉的军事大权交给李严,而没有给诸葛亮兵权,这一举动让人产生疑问:难道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他为什么要赋予李严如此巨大的权力,难道是为了削弱诸葛亮的影响力吗?
其实,刘备把军事大权交给李严,是有深刻的战略考量的。首先,刘备希望调解蜀汉内部的矛盾。蜀汉是通过多方势力的拼凑而建立的,内部各派别错综复杂,刘备巧妙地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实则是脆弱的。蜀汉内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派系:以关羽和张飞为核心的荆州派,以刘焉的部下为主的东州派,以及益州本地的刘璋旧部,即益州派。荆州派和益州派相对容易管理,因为前者长期忠诚于刘备,后者由于刘备在益州的长期治理,也相对容易调动。真正难以驾驭的,便是东州派。
刘备为了巩固与东州派的关系,曾娶了东州派的重要人物吴懿的妹妹为妻,通过婚姻建立联系。尽管如此,刘备一死后,东州派的忠诚未必能够继续保持,因此刘备在临终时做出了安排,决定通过李严来稳固东州派的支持。李严代表了东州派,若能得到妥善安排,即使刘备去世,蜀汉仍然能得到东州派的支持。于是,刘备不仅授予李严军事大权,还给予了他丰厚的俸禄与官职,以此来确保东州派的支持不受动摇。
其次,刘备赋予李严军事大权,也是为了让李严在面对外敌威胁时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李严是东州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能力还不足以在其他两派势力面前占得上风。刘备之所以将军事权力交给李严,实际上是将李严局限在永安这一战略要地,不能离开那里,而这也是一种巧妙的安排。永安作为蜀汉防线的重要位置,一旦有敌军入侵,李严可以迅速调动东州派的力量进行防御。而在安定时期,李严则需留守在永安,确保这片战略重地的安全。这种安排看似给了李严权力,但实际却是给了他一块烫手山芋,面临外敌入侵的压力,李严无法轻易地在成都建立自己的势力。
最后,刘备还通过这一举动来考验诸葛亮是否真心辅佐刘禅。虽然大家普遍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甚至刘备临终时也有言:“若是刘禅不能胜任,诸葛亮可以接任。”然而,刘备始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毕竟蜀汉是刘家人的天下。因此,在他临终之前,给了诸葛亮一个机会,检验他是否会真心辅佐刘禅。若诸葛亮的忠诚有所动摇,李严掌握的兵权将使得他难以反叛,反而李严和东州派的势力将成为刘禅权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刘备这番操作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暗藏深意,既有防范外敌的战略考量,也有调解内部势力平衡的智慧。通过李严这一手,刘备在临终时为蜀汉的未来铺设了复杂而微妙的棋局,而这一切也为后来诸葛亮辅佐刘禅、稳定蜀汉政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