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317年~420年)是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所建立的王朝。西晋灭亡后,东晋尝试北伐多次,但由于内部的分裂与不团结,尽管刘裕最终篡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余的北伐行动大多无功而返。今天我将重点讲述其中一位英勇的将领——祖逖,他有着坚定的收复中原的决心,并且曾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因朝廷的限制,未能扩展其宏伟事业。
一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人(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年少时,他为人豪爽,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极为慷慨,对贫困之人常施以援手,因此广受尊敬与敬仰。长大后,他发奋读书,涉猎广泛,精通古今事理,才学出众,时人称其为有着“赞世之才”的人物。
在太康十年(289年),祖逖与刘琨共同担任了司州主簿,两人关系深厚,常常一起讨论时政,时至深夜,依然难以入睡,常常互相勉励地说:“若天下大乱,英杰群起,我们二人必将在中原大展宏图!”两人并肩奋斗的事迹,最终演绎成了后来的“闻鸡起舞”的典故。
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任命祖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然而,祖逖恰逢母亲去世,便毅然守孝不出。随着八王之乱的爆发,北方的游牧民族迅速崛起,西晋灭亡的步伐也加速。永嘉五年(311年),洛阳沦陷,祖逖因此避乱南下,抵达淮泗地区。
到达泗口(今江苏徐州)后,祖逖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并不久后被征召为军谘祭酒,驻扎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此时的祖逖深知,中原的局势动荡不安,而他从中原地区的流亡生涯,铸就了他强烈的收复中原的信念。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即位后,司马睿被任命为侍中、左丞相,并被命令率兵前往洛阳支援西晋皇室。但司马睿当时已经专注于开拓江南,对北伐兴趣缺缺,甚至已放弃西晋皇室。祖逖则提出反对意见,建议司马睿应尽力救援西晋的遗皇室。于是,司马睿便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然而只为祖逖提供了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帛,让他自行募集士兵、制造兵器。
二
虽然司马睿对北伐持消极态度,但这并未动摇祖逖北伐的决心。祖逖毅然带着他的家族和部曲百余家,横渡长江,从京口北上。建武元年(317年),祖逖进驻芦洲(今安徽亳县),在击败张平等豪强之后,顺利占领太丘。不久后,他又攻占了谯城,终于在豫州站稳脚跟,为北伐打开了通路。
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年号晋元。太兴二年(319年),祖逖出兵征讨陈川,石虎为救援而集结五万大军前来支援,但最终被祖逖成功击败。太兴三年(320年),祖逖又在汴水设伏,成功夺取了敌军运送粮草的任务,逼迫敌将桃豹撤退至东燕城。祖逖命韩潜占领封丘,迫使敌军退守,他则进驻雍丘(今河南杞县)。
祖逖在多次与赵军的对抗中屡获胜利,迅速削弱了后赵在河南的力量。史书记载,祖逖为人礼贤下士,关心民众疾苦。即便是地位低下、关系疏远的人,他也会以宽厚之心给予支持,奖励有功的将士,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提倡农业生产,带头开展社会经济活动,甚至为战死士兵葬骨。祖逖深得民心,如果能够获得东晋朝廷的全面支持,必定能够收复更多的领土。但遗憾的是,朝廷对他的信任有限,导致他已获得的成果难以稳固。
三
太兴四年(321年),晋元帝司马睿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司州刺史,驻守合肥。此举无疑是对祖逖北伐行动的制约,因为戴渊的任命意味着祖逖必须在其之下行事,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祖逖虽然看到了朝廷的拖延和内讧,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他认为戴渊才望虽高,但缺乏远见,且自己在收复河南时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心中充满了不满和无奈。不久之后,祖逖听闻权臣王敦逐渐变得傲慢,朝廷内部矛盾加剧,心中对未来北伐成效的担忧与日俱增,导致他的病情加重。
即便如此,祖逖仍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忍着病痛亲自督修虎牢城。众所周知,虎牢城位于黄河之北,地势险要,是军事上的重地。祖逖对该城南的防线不够坚固深感忧虑,特派从弟祖济修筑壁垒以加固防守。然而,遗憾的是,当壁垒尚未完成时,祖逖便因病逝世,年仅五十六岁。
由于祖逖深受百姓爱戴,他的去世令豫州百姓如同失去了亲人,谯梁地区的百姓甚至为他修建了祠堂。晋元帝司马睿追赠祖逖为车骑将军,并命其弟祖约接掌其部队。
遗憾的是,祖逖去世后,后赵趁机大举进攻河南,祖约难以抵挡,只得撤退至寿春。最终,祖逖曾收复的河南广袤土地又被后赵占领。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对此评价道:“诸葛孔明抱膝长啸,祖逖闻鸡起舞,虽其功业未能如志所愿,然而他始终坚守的理想和初心,依然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