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定——放弃已经稳定多年并且巩固的中央苏区,开始进行长征。这一举动标志着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征的开始。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到达陕北,实现了重生。然而,这一路上,我军也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可以说,这一场艰难的长征,几乎把自大革命失败后十年积累的一切基础都消耗殆尽。
而所有的这一切痛苦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杨永泰。他不仅是蒋介石的头号军事顾问,帮助蒋介石平定了各路军阀的纷争,还化身为贾诩,献上了将红军逼上长征道路的毒计。
杨永泰到底为蒋介石献出了哪些计策?又是如何设计这一系列的谋划,最终逼迫红军展开长征的呢?点个关注,和我一起探寻这位国民党“毒诸葛”杨永泰的精彩故事。
杨永泰出生于1880年,广东茂名。早年,他先后就读于广东高等学堂和北京法政学校等知名学府,思想激进,革命情怀极为强烈。由于理想迫切,杨早早地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然而,随着时代的剧烈波动,杨的革命志向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在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之后,杨毅然投向了袁世凯的麾下,担任了议员一职。
然而,杨永泰显然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袁世凯的野心逐渐膨胀,企图通过称帝的方式改变国家政局,废除国会后,杨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地位。失意的他南下广州,转而投身于李烈钧的阵营。
尽管杨在政治上的立场摇摆不定,但凭借其出色的行政才能,迅速得到了李烈钧的赏识,被任命为财政局长。随着两广的政局动荡,杨也因政绩出色,最终升任了广东省长。
不过,杨的风光日子并不长久。随着两广地区军阀冲突加剧,杨在名义上的广东省长,实际上失去了实权。于是,他决定离开广东,试图寻求新的政治机会。
时局逐渐稳定后,杨永泰主动联系了广西的三位重要人物,李、白、黄三人,希望能够成为他们的幕僚。然而,三位大佬均认为他是个“墙头草”,没有给予回应。
就在杨以为自己将就此落寞时,意外地得到了老朋友们的帮助。1928年,黄郛,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向蒋介石推荐了这位有着不小背景的杨永泰。黄郛称他为具备“经天纬地之才”的人物,有着类似“南阳诸葛”的智慧,必能助力蒋介石夺取天下。
蒋介石初时并未把此事放在心上,但在熊式辉的再次推荐下,蒋决定与杨永泰会面。杨精通传统文化,同时也掌握了不少西方知识,甚至曾留学日本。这一背景使得他与蒋介石在理念上十分契合。二人一见面,便感到如同老朋友重逢。
杨永泰在见面后,不仅深入分析了当时蒋介石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收服全国的军阀,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令蒋介石深感惊讶和赞赏。杨的谋略正合蒋心意,于是他被迅速任命为蒋介石的首席军事顾问。
蒋介石在此时虽已凭借强大的军队控制了江南地区,牢牢把握国民党的主导权,但他依旧面临着强大的外部威胁——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等军阀占据北方,而南方的桂系与他并非心腹。西部和西北的混战则令蒋面临更大的困扰。杨永泰为此制定了一套“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的全方位计划,试图削弱这些军阀的实力。
虽然蒋介石最终在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中成功使这些军阀纷纷服从,但杨永泰的最大任务并未完成,那便是剿灭红军。
红军在长征前,已经从最初的几千人壮大到三十万人,中央苏区拥有的红军人数也达到十万之众,成为国民政府的巨大威胁。蒋介石多次围剿红军,但由于战略失误和红军的顽强抵抗,三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杨永泰在此时献上了一个“毒计”,提出通过政治宣传战消耗红军的支持基础,切断红军与群众的联系,从而消灭红军的战斗力。
杨的“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策略成功地使国民政府收复了大量失地,也打破了红军在地方的支持网络,使其在接下来的围剿中逐渐失去了生机。
长征的开端,正是在这一系列“毒计”的推动下逐渐形成。最终,中央红军不得不开始了两万五千里艰难的迁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杨永泰作为蒋介石的首席军师,参与了蒋介石几乎所有重大决策。他的计策成功地推动了蒋的统一事业,但也因此使中国的内战加剧,为最终的历史结局奠定了基础。然而,杨永泰的权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他在国民党内部权力的逐步上升,逐渐引起了陈氏兄弟的敌视,二者之间的矛盾最终演变成了公开的冲突。
1936年,杨永泰被暗杀,死于非命。蒋介石为此大为震怒,然而调查最终没有查明真相,暗中却又指向了蒋的政敌胡汉民,整个案件充满了政治阴谋的色彩。
杨永泰的死标志着一位曾经为蒋介石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事谋士的落幕。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的起伏与博弈,也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