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那个时代战乱四起,正如古人所言,“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无论是被俘还是被杀,几乎都是军中常见的情形。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被俘后人们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是豪气干云,英勇就义;另一种则是惶恐不安,摇尾乞怜。最具反差的便是吕布在白门楼失利之后的情形。那时曹操发起进攻,吕布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激战,最终大败而归。回到城中后,他精疲力尽,几乎没有力气支撑,直接倒在床上沉沉睡去。此时,吕布的两位官员深知大势已去,急忙权衡局势,决定背叛主公,以保全自身性命。于是,他们悄悄将吕布绑起来,投降曹操,献出城池换取生路。曹操得知吕布被捕后,心情大好,认为这下终于能拿下吕布。可让人意外的是,吕布虽是武勇无双,见到曹操却立刻泪流满面,满脸的鼻涕与泪水,竟开始恳求道:“丞相,我虽然曾是敌人,但我真是能打仗的!以后愿意为你效力,您饶了我一命,我保证保护你周全。”曹操听得有些动心,正在犹豫之际,张辽在路上被押往刑场,看见这一幕,愤然大喝:“吕布这匹夫,哭什么,死就死了,能如何?叫唤什么?”曹操见张辽如此刚烈,不禁心生佩服,命令立即斩杀吕布,并决定重用张辽。结果吕布就此死去,按理说张辽如此激烈的言辞,应该会英勇就义,而我原本以为他会回敬曹操:“呸,曹操老贼,要杀就杀,我怎会屈服?”然而,场面却突然一转,听到曹操的招降之词后,张辽竟答道:“感谢丞相不杀之恩,我必以死报答。”此时,吕布若在地下得知此事,恐怕会感到百般无奈。
这种做法不只在吕布身上见效,太史慈被孙策捉住时,也是如此。太史慈毫不畏惧地大吼:“死就死了,废什么话!”孙策一听,心中顿时升起欣赏之情,连声夸赞太史慈武艺高强,品德高尚,外貌俊朗,性格温和等。听到这些话后,太史慈心中一喜,知道自己必定能保命,感激涕零,决定投降孙策,从此效忠东吴,为其立下赫赫战功。再看看张飞进入四川时,遇到了老将严颜,虽然严颜坚决抵抗,但最终还是被张飞擒获。严颜被押到张飞面前时,满腔怒火,显得准备英勇就义,他义正言辞地对张飞说道:“张飞小贼,难道益州就没有忠勇之士吗?我严颜虽死无憾,你要杀便杀!”但张飞却放他一马,还与他促膝谈心。没过多久,严颜竟转变立场,成为了张飞的朋友,并借此机会劝降沿途四十多个城池,帮助张飞顺利进入成都。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当面临投降时,不能表现出软弱或低三下四,必须以一种英雄气概,表现出不畏死的勇气,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重视,并成功转危为安,甚至获得高职和丰厚的俸禄。三国中的许多角色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吕布被斩、张辽被收用时,陈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他被捕时,看到张辽活命,他突然心生一计。曹操走到陈宫面前,笑着问候:“公台,别来无恙?”原本陈宫想与曹操叙旧,但他忽然心生一计,冷哼一声,严厉回应:“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人,忘了当年我救过你吗?今天我不求人怜悯,死了又如何?”说完,陈宫装作气愤地转身离去,结果,曹操下令立即将其处决。为何唯独陈宫死了?答案显而易见,陈宫确实是心甘情愿地求死,他曾救过曹操的性命,若他真的想活命,简直易如反掌。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宫算得上一位真正的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