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提到“托孤”这一话题,许多人第一时间会联想到白帝城的托孤。夷陵之战后,刘备惨败,逃至永安的白帝城。公元223年,临终时,刘备将自己的儿子、太子刘善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尽管李严最后因权力斗争被废除为平民,但诸葛亮依然始终不渝地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因如此,蜀汉才得以从夷陵之战后的困境中复苏。因此,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可以说是成功的。相较而言,三国时期也存在一些托孤的失败案例,比如魏明帝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而东吴孙权的托孤则是其中的典型失败。
一
回顾东吴的历史,早在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因被许贡门客刺杀而去世。临终时,孙策将自己的大计托付给了年仅十九岁的弟弟孙权。当时,孙权已经被东汉朝廷册封为讨虏将军,并兼任会稽太守,驻守在吴郡。公元221年,曹丕称帝后,孙权派遣使者请求成为魏国的藩属,并将一些投降的将领送回魏国。曹丕给予孙权九锡,并封他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给予极大的尊荣。黄龙元年四月丙申日(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吴国,定国号为吴。孙权登基后,立长子孙登为太子,但孙登在241年去世。长子早逝后,孙权重新立孙和为太子。可因他宠爱鲁王孙霸,导致了二宫之争。最终,孙和失去了太子之位。显然,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反复无常,造成了东吴内部的权力斗争,甚至朝廷不稳。孙权在公元252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临终时,他的太子孙亮仅约十岁,孙权在遗嘱中决定任命几位托孤大臣辅佐年幼的孙亮。这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和侍中孙峻。
二
孙权所选的托孤大臣表面上看似合理,既有武将诸葛恪,也有文官孙弘,还有宗室人物孙峻,可以互相制衡,保持政治稳定。类似地,曹丕去世时也托孤给了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等人,意图确保魏国政权的平稳过渡。然而,孙权死后,计划未能如他所愿。中书令孙弘与大将军诸葛恪一直不合,孙弘深知自己无法与诸葛恪对抗,因此选择了先发制人,暗中瞒报孙权死讯,意图通过矫诏铲除诸葛恪。但这一阴谋被侍中孙峻揭露,孙弘最终被诸葛恪诱杀。在孙弘死后,孙亮继位为东吴第二任皇帝,此时,诸葛恪被任命为太傅,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类似于蜀汉的诸葛亮。然而,诸葛恪在公元253年发动了新城之战,带领20万大军进攻曹魏,但最终遭遇惨败。此次失败不仅削弱了诸葛恪的政治声望,还导致了他在东吴国内的支持逐渐消失。因此,孙峻趁机联合孙亮,设宴将诸葛恪诱入宫中并将其处决。仅仅一年后,东吴的第二位托孤大臣也死于非命。除掉诸葛恪后,孙峻成为了东吴的实际掌权者,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对政权的控制,甚至一度杀害了废太子孙和、孙权的女儿孙鲁育以及孙登之孙孙英等人。
三
在太平元年九月丁亥日(256年10月19日),孙峻在文钦的怂恿下,决定伐魏,派遣文钦、吕据、刘纂、朱异、唐咨等将军率兵从江都出发,进军淮泗一带,试图占领青州和徐州。然而,孙峻在一次夜晚做梦时梦见诸葛恪冤魂用剑击中他,深感恐惧并因此生病。最终,孙峻因病去世,享年仅37岁。孙峻去世后,他的堂弟孙綝接掌兵权。不久,孙綝废除孙亮,立孙休为新皇帝。此时,孙权所选的五位辅政大臣中,仅剩滕胤与吕据。公元256年,滕胤与吕据密谋推翻孙綝,但计划泄露,最终他们被杀,并且全家被满门抄斩。孙綝被杀后,孙休登基,终于为滕胤洗清冤屈。同时,吕据也因愤怒而率军反击孙綝,最终被打败自杀,吕家三族亦被满门抄斩,孙休即位后为他做了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