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那场著名的襄樊之战。
当时,谁也未曾预料到,关羽会在面对曹魏的强大力量时取得胜利,却最终在东吴的一场背叛中被出卖,导致他在万般无奈下败走麦城。
关羽败走麦城之时,东吴内部正面临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以孙权为首的权贵们急切地等待着臣子的意见,他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究竟该不该杀掉关羽。
大多数朝臣明白,关羽绝对不能杀。虽然他的武力超群,但由于情商极低,他与东吴的关系几乎始终处于对立状态。例如,东吴曾试图通过联姻来拉近关系,但关羽却毫不留情地拒绝,公开侮辱东吴,声称他们根本不配与自己的子嗣联姻。这样的言辞激怒了东吴的权贵,导致他得罪了几乎所有东吴的重要人物。因此,当孙权想要为关羽留一线生路时,周围的臣子们却坚决阻止,认为如果关羽有机会东山再起,那么东吴之前抢夺的土地将无法得到任何宽恕。
在这种背景下,东吴已经做出了彻底的决定:无论如何,关羽都不能再复生,事情既然已经做了,便不再回头。
东吴清楚,抢占荆州意味着与蜀汉彻底割席断交,少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东吴的战斗力便会大大削弱。因此,尽管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杀掉关羽似乎成了最直接有效的办法。然而,如果东吴决定不杀关羽,而是将其交给曹操,那么曹操可能会如何处理关羽呢?
假设如果曹操接手关羽,他可能会做出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曹操一直以高明的策略著称,他深知关羽曾在关键时刻救过自己的命。因此,如果此时曹操选择除掉关羽,不仅会引起公众的反感,甚至可能让他的政治形象进一步恶化。毕竟,刘备在各地宣传曹操的阴险狼子野心,认为他是借天子之名控制诸侯。所以,曹操若真的杀了关羽,等于印证了刘备的说法,自己的形象将无可挽回地崩塌。
更重要的是,关羽此时失去了军队,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战斗力。即使如此,曹操也不会简单地处置他。相反,如果曹操能善待关羽,表明自己是知恩图报的,反而能够在民众中赢得一些声誉。
另一方面,假如曹操把关羽送回刘备那里,考虑到当时的局势,刘备可能会暂时与曹操达成某种短暂的合作,因为刘备对于夺回荆州的渴望远大于与曹操继续敌对。此时的曹操,考虑到关羽的价值,可能会有意做出这样的决定。
然而,如果关羽被送到刘备手中并继续参与军事行动,重新与曹操对抗,这对于曹操来说将是一个巨大麻烦。关羽若再度振作,拥有一支强大的部队,再次和曹操交战,那时曹操的压力将倍增。更何况,曹操的口碑已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大打折扣,若把关羽送到刘备手中,这无疑会加剧曹操在魏国内部的舆论危机。
有一种可能性是,曹操并不会立即杀死关羽,而是采取更为耐心的策略。他或许会让关羽在自己的地盘上安逸生活,尽管给予最好的待遇,享受最优质的食物和娱乐,每天的花销甚至达到上千两银子,这样一来,曹操可能希望关羽随着年岁渐长、力量衰退,最终丧失威胁。这种方式或许能让曹操在短期内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并暂时保持局势稳定。
然而,刘备可能并不会对这种安排满意。毕竟,关羽被软禁在曹操手中无法自由,且刘备已经失去了荆州,要攻打曹操也充满挑战,必须深思熟虑如何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如果关羽始终在曹操手中,东吴和刘备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愈加复杂。就像是一场互相踢皮球的游戏,东吴和曹操都在争相摆脱关羽。对关羽的这场博弈,最终可能让所有人都陷入迷茫。
从更广泛的历史视角来看,东吴这一举动显得异常阴险。表面上,东吴与刘备形成了暂时的联盟,但其实双方的信任早已裂痕重重。东吴与关羽开战的举动,实际上也标志着孙刘联盟的不稳定。这个转折点预示着,最终曹魏统一天下的日子会到来,尽管曹操未能完成这一目标,最后统一的却是曹魏的另一位统治者——司马懿。
从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保持身体健康,保持活力,始终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鲜少涉及晋朝,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故事相对冷僻,缺乏足够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