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宋朝时期也对长城进行了修建。通过百度搜索,可以查阅到这样的信息:“宋长城位于湖北省老河口市的袁冲乡与河南省邓州市、淅川县交界处,传说这是民族英雄岳飞下令建立的长城。”同时,岢岚地区的长城则是由北齐、隋、宋三个朝代共同修筑的。这项发现标志着我国首次确认了宋代长城的存在,填补了中国长城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
提到湖北、河南和山西的岢岚等地,这些地方的名字与传统长城的著名所在,如北京的八达岭、河北的秦皇岛以及甘肃的嘉峪关相比,您会发现到一些有趣的差异和联系吗?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发现中国不同地形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多是由巍峨大山或奔腾河流所形成。然而,长城却是一个独特的例外:它不仅是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天然界限,也是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割线,甚至大致与年均降水量400毫米的等降水量线重合。而且,它同时也是森林与草原植被之间的重要界线。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座人工建筑,成为了自然地理的界限呢?主要是因为年降水量400毫米的标准,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的区域,便可以通过农业收入维持生计,形成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相反,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方,虽然可以小规模开展灌溉农业,但大范围的农业耕作则无法实现,因而发展出以游牧为生的生活形态。
因此,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威胁,农耕民族所修建的长城便与400毫米的降水量线几乎重合。
尽管每个地区每年的降水量会有所波动,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地区的降水量相对保持稳定。因此,从西周时期直到明朝,游牧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即长城,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秦长城、汉长城遗迹以及明长城遗址,皆位于这一线上。
不过,宋朝是一个例外。众所周知,在五代时期,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因此,北宋的建立、发展乃至灭亡都未能完全收回这片土地。
传统的长城正位于幽云十六州,而现今十六州的区域却已经被他国占据,修建长城的意义自然变得微乎其微。此外,随着北宋的灭亡与南宋的建立,国家边界向南移动,距离传统的游牧与农耕的分界线愈加遥远,因此,修建长城的事情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