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从上古时期到尧舜禹,再到夏、商、周的演变过程。商朝的存在已经通过殷墟遗址得到了考古学的证实,这些遗址与古代史料的记载相吻合。商朝不仅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朝代,更是一个政治体制成熟的国家,其内部结构包括君王、诸侯、大臣和市民等各个角色。显而易见,在商朝之前,至少存在着若干政治体制从初级到成熟不断演变的国家,商朝的政权则是从夏朝逐渐继承而来的。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考古工作者仍在不懈努力,探索未来不仅能深入了解夏朝的历史,甚至可以揭示出更早的尧舜禹时期的人文遗迹,这都是充满希望的。
一个国家的形成必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渐进过程,早期的部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与征战,最终发展到国家的规模。在部落时代,牛马数量非常稀少,缺乏车马道,主要依赖人脚行走。即便经过扩张,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国家,其范围也相对有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物产丰富的时期到来,牛马和生产工具逐渐增多,这为国家的扩展奠定了基础,最终演变成了商朝。
夏朝应该是一个由部落逐渐演化为有系统国家的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尚未形成固定的文字,没有发达的工业与冶炼技术,亦无后来的帝王理念与首都概念,所有的一切依然停留在原始农耕文明的阶段,甚至没有明确的丧葬等级制度。因此,历经千年,上古遗物的存留并不显著。夏朝的部落制特征非常明显,每个部落可能仅相当于一个村庄或乡镇。众部落之间推举一个共主,以统一管理和协调各部落关系。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的过渡阶段,缺乏厚葬制度,文字也极为简单,留下的文物残缺不全,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许多遗迹和文物如同沉睡在一百米或二百米深的土地之下。
夏朝的疆域或许并不辽阔,可能由几百甚至上千个松散的部落所构成,面积甚至小于现代的河南省。在三四千年前,那时候的生存状态更接近原始形态,这种可能性极为可观。当时缺少道路,山川沟壑纵横,出行只得赤足,野兽、蛇虫出没,想要从一处到另一处,所需的时间往往是以月计。
商朝与周朝的发展和文明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百甚至数千年的积累。由于时代卑微,缺乏文字记录,或许在当时并不叫“夏朝”,更可能并未构成一个真正的朝代。而是后人赋予的称呼,但这一历史阶段的确无可否认地存在。那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加之部落间常发生冲突,人们难以在同一地方长期定居,因而不得不因粮食、猎物和土地的争夺而不断迁徙,因此就难以形成固定的都城。
在夏朝,最大的权威表现为建筑,比如夯土、修墙以及治理水利等。在夏朝的后期,文字开始出现雏形,真正对文字的应用和创造,商朝却做得更加成熟。商朝与夏朝是并存的,最终商朝取而代之,成为统治天下的主导力量。甲骨文时期的汉字,主要用于占卜和沟通,商朝富含巫文化,商人通过甲骨和刻写的甲骨文与祖先进行交流和记录。时至今日,仍有一大半甲骨文的含义尚不明确,主要因为汉字的意义是在周朝崛起时经过借鉴和固定下来的,而周早期的书籍,如《尚书》,至今仍让我们难以完全理解。不过,后来形成的《诗经》相对易读,因为汉字在此过程中经历了改造,许多现代汉语词汇都源自其中。显然,夏朝是不会留下真正的文字遗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