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终弟及”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约三十次,是继皇子继位之后,最为常见的继承形式。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动荡时期或者割据势力较强的时代,特别是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兄弟继位的现象尤为显著,占据了绝大多数例子。当然,明朝历史中,也曾出现过三次兄弟继位的情况。
一、明英宗与明代宗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任(1435—1449年)和第八任皇帝(1457—1464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母亲为孝恭章皇后孙氏。而明代宗朱祁钰则是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
宣德十年,朱祁镇正式登基,年号“正统”。但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亲自率军征讨蒙古瓦剌部,却在土木堡一役中兵败被俘。此时,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了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基成为皇帝,并成功挫败了敌人的攻势,保卫了京师的安全。
在这场变故之后,朱祁镇最终被释放,回到京城由弟弟朱祁钰接待,并安排他居住在南宫。然而,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镇策划发动了著名的“夺门之变”,废除了弟弟朱祁钰的皇位,杀害了支持景帝的忠臣如少保于谦、名将范广,并且大肆迫害忠诚的大臣们,恢复了自己作为皇帝的身份,改元“天顺”。这一变故使得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反目成仇,最终导致了他们兄弟间的手足相残。
夺门之变之后,朱祁钰的健康急剧恶化,不久去世。而朱祁镇在第二次执政期间,继续沉迷权力斗争,残害忠良,任用小人,导致了明朝国力再度遭到损害。最终,朱祁镇在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的裕陵。
二、明武宗与明世宗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是明朝第十任皇帝(1505—1521年),是明孝宗朱祐樘与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正德十五年(1520年),朱厚照在一次出游时不慎落水,身体逐渐虚弱,最终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3月驾崩,享年仅三十一岁,庙号“武宗”,葬于康陵。
朱厚照去世后,由于他没有子嗣,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决定,由朱厚照的堂弟、近支皇族朱厚熜继位。朱厚熜即位后,逐渐通过实施“大礼议”掌握了实权,展现出了早期的英明治国风范,推行宽政,减轻百姓负担,并进行朝纲整顿,推动了明朝国力的提升。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后期却逐渐沉迷于奢华的生活,忽视政务。同时,外有蒙古的猛攻,特别是来自俺答汗的威胁,甚至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军队几乎兵临京师,北京城几乎陷落。加之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史称“南倭北虏”,使得明朝的政治局势日益严峻,严重拖累了国家的发展。
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12月14日(公历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在乾清宫去世,享年六十岁,在位四十五年。庙号“世宗”,葬于明十三陵的永陵。
三、明熹宗与明思宗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30日)是明朝的第十五任皇帝。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生母为选侍王氏(即孝和皇后),而明思宗朱由检则是他的异母兄。朱由校在十六岁时即位,年号“天启”,在位七年(1620年—1627年)。
当时的明朝已面临内外的巨大压力,尤其是来自后金的威胁令朱由校倍感压力。同时,阉党在朝中占据了强大的权力,而忠诚的将领熊廷弼因阉党的迫害被杀害,辽东的局势陷入了危机。天启五年(1625年),朱由校在划船嬉戏时溺水,尽管之后恢复健康,但仍深陷声色之中,不再理政。
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去世,享年仅23岁。他在临终时遗诏,由他的五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庙号“熹宗”,葬于明十三陵的德陵。
朱由检继位后,立刻除去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采取节俭治国的措施,力图实现明朝的“中兴”。然而,尽管他多次任用名将如袁崇焕抵抗后金侵略,仍未能扭转局面,反而随着后金的逐渐崛起,明朝陷入了内外困境。与此同时,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的崛起更是令局势恶化。朱由检虽然多次委任大臣解决问题,但终究未能改变明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