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知乎用户向本编辑提问:既然缅甸北部长期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那么为何没有军阀敢于在割据区内宣布独立,并与缅甸政府对抗呢?其实,并非没有过这样的尝试。上世纪90年代,确实有一位缅甸人物曾经试图这样做,但在缅甸政府军的猛烈讨伐下,最终迅速失败。这位人物就是坤沙——他被誉为世界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毒枭之一。
1、坤沙的崛起之路
要了解坤沙的故事,首先得从他的一生说起。
坤沙一生有三个名字。最常见的名字是“坤沙”,这是缅甸和泰国人交流时使用的名字。不过,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张奇夫,但这个名字很少有人提起。
坤沙的父亲是缅甸北部一个部落的酋长,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土司。父亲去世后,坤沙依照当地习俗继承了酋长的位置。正如许多历史上幼主继位的情形一样,年轻的坤沙刚继任时便面临了巨大挑战。周围的部族对他的领导地位虎视眈眈,甚至有吞并他部落的野心。为了保命,坤沙的少年时期几乎过得像是躲避追杀的逃亡生活。
坤沙生于1933年,正值东亚动荡的时期。东亚的变动也波及到了缅甸。那时,蒋中正的残军将领李弥率领一队败兵逃入缅甸北部,并占领了一个战略性位置。尽管缅甸政府军屡次与李弥的军队交战,始终未能取胜。李弥不仅在当地建立了军校,还积极训练军队。坤沙深受启发,意识到有强大武装支持才能立足,因此他毫不犹豫地进入了李弥的军校,开始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坤沙带着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回到家乡,底气十足。他通过与其他部落联姻,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28岁那年,他开始在自己的部落内培养现代化的武装力量,着手打造一个强大的军事势力。尽管坤沙身边的敌人不在少数,但由于这些人缺乏足够的军事专业素养,他们也不敢贸然挑衅已经日渐强大的坤沙。
2、坤沙与缅甸政府的恩怨
缅甸是一个由多个民族和部族组成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拼盘”式的国家。缅甸的现代版图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逐步形成的。缅甸原本处于一个相对松散的状态,直到英国殖民者吞并缅甸,并在其境内建立了殖民统治。与印度的历史相似,缅甸在二战后逐渐摆脱英国的统治,但国家依然处于割据的状态。直到20世纪60年代,缅甸高层才意识到北部的武装势力日渐强大,开始思考如何统一国家。1962年,缅甸政府宣布接受北部的各派武装力量,但要求这些武装势力听从中央政府的指挥。
从华夏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更像是一种“招安”策略。坤沙当时接受了政府的“招安”,并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开始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势力。然而,随着坤沙权力的日渐增大,缅甸政府对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开始产生了猜忌和警惕。加上坤沙的某些不法行为(出于内容的绿色考量,具体细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缅甸政府决定铲除他及其武装力量。1969年,缅甸政府设计捕捉坤沙,并派遣军队发起进攻。
然而,坤沙的部队并非束手待毙,而是选择与缅甸军队展开正面交锋。缅甸军队在与坤沙军队的战斗中并未占得上风,甚至处于被动局面。到了1974年9月,缅甸政府不得不释放坤沙,主要原因是他手下的人绑架了两名苏联人。缅甸政府担心局势升级,最终不得不向坤沙妥协,释放了他。释放后,坤沙回到自己的地盘,继续扩展自己的势力。
3、昙花一现的掸邦共和国
1993年,坤沙宣布成立掸邦共和国,并自任总统,宣称要与缅甸政府抗衡。缅甸政府军随即发动了大规模的讨伐行动。虽然在武器装备方面,坤沙的军队一度比缅甸政府军更为强大,但要想独立建国,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是不够的。缅甸政府不仅在军事上进行压制,更通过分化瓦解坤沙内部的力量,制造了内乱。到了1996年,处于内外交困的坤沙无路可走,只能向缅甸政府投降。如此一来,坤沙短暂的“掸邦共和国”也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