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秦治下的漏网之鱼
秦国击败了各诸侯,水攻魏国,城池被攻破,魏王最终选择投降。此时,张耳身为外黄县令,地位也不再稳固。
张耳的少年时期正值战国四公子门下门客云集的时光。当时,他也曾投身信陵君门下,成为其中一员。然而,在信陵君去世之后,门客纷纷散去,张耳也失去了庇护,转而来到外黄县任职。刚巧,外黄县有一位富裕家庭的姑娘,嫁给了一个愚笨的奴才。她不甘心这种生活,最终逃回了娘家。娘家无计可施,只得开口答应,如果她以后要再嫁,便嫁给张耳。姑娘答应了这一提议,最终嫁给了张耳。她带来的嫁妆丰厚,张耳借此获得了大量财富,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刘邦。刘邦同样崇敬信陵君,两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往来数月。
陈馀出生在魏国大梁,家境较好,崇尚儒学,虽然在秦始皇时代,这种思想极其危险,但他依然全心投入,研究深刻。他比张耳年轻,娶了赵国公乘氏的女儿,而公乘氏家族也看中了陈馀的才学,才将女儿嫁给了他。陈馀凭借这门亲事脱贫,开始在赵国一带广泛游历。
两位国破身陷困境的男子,在逃亡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馀年轻,张耳可以当作长辈,二人约定了生死之交。几年后,秦国摧毁了大梁,秦始皇得知这两人是魏国的名士,遂召他们出仕。然而,他们两人都拒绝了秦国的召唤,秦国于是悬赏捉拿他们,张耳赏金一千金,陈馀五百金。两人于是悄悄隐匿,改名换姓,昼伏夜行,最终到了陈县。
陈县里有一名里正的手下,因小事暴打了陈馀一顿,陈馀不甘心,准备报仇,张耳则劝阻他,并为其出面解决此事。张耳对陈馀说:“早就告诉你要低调行事,现在遇到点小事便想暴力解决,是不是想把自己也搭进去?”
最终,张耳救了陈馀一命,否则,陈馀因杀害秦官必定被处决。他们深知彼此的忠诚,于是结为兄弟,誓死不离。
二、儒生陈馀的崛起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各地反秦力量纷纷崛起。张耳与陈馀看到了机会。
1. 投奔陈涉,失望后另寻发展
陈涉在蕲起义,兵力逐渐增多,至入陈城,众人劝他自立为楚王。陈涉向张耳、陈馀询问,两人表示反对,然而陈涉未听取他们的建议,执意自立,建立了张楚国。二人对于陈涉的决定十分失望,但并未放弃继续寻找自己的路。
陈馀提出了一项计划,建议陈涉开辟北方战场,分散秦军力量,从而减轻对陈县楚军的压力。陈涉采纳了这个建议,认为陈馀的智慧值得肯定。
2. 武臣自立为赵王,张耳陈馀居高位
武臣率军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号召百姓反抗暴政。沿途经过的秦地百姓纷纷支持,甚至有许多人主动供给粮食。很快,武臣的队伍从三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成功征服了赵地的十几座城市。陈馀利用自己的智谋,进一步推动了楚国的扩张,赵国范围也逐渐扩大。
3. 武臣自立,陈馀成大将军
武臣自立为赵王后,张耳被封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而陈馀则成为大将军。陈馀以儒生身份自豪,逐步发展起自己的力量。在武臣的支持下,陈馀得以谋取更多的权利,逐步掌控赵国政权。
然而,陈馀并不满意自己的位置,他继续劝说武臣自立为赵王,并推动赵王进行军事扩张,增强赵国的自卫能力。
4. 李良汗颜袭邯郸,兄弟闻讯夜逃命
李良因一系列的失误和赵国的不满,最终决定反叛赵王武臣。李良率领的叛军突袭了邯郸,最终造成赵国的政权动荡。武臣、邵骚等人都在这次乱兵之中丧命。张耳和陈馀依靠自身的敏锐,成功逃过了这一劫。
赵国短暂恢复后的政权终于在李良的进攻下彻底崩溃。
三、巨鹿之战时的河北之军
1. 赵歇的运气
赵国在此时面对了秦军的巨大压力。张耳和陈馀决定支持赵歇,拥立其为赵王,并获得了高位。赵王立下了新的政治局面,并通过大量的准备与战斗力,逐步增强了赵国的抗秦能力。
2. 王离围巨鹿,诸侯救赵国
秦将王离围攻巨鹿城,赵王在四面楚歌中向其他诸侯国求援。楚国派出项羽为主力支援赵国。项羽指挥的楚军以雷霆之势席卷秦军,成功打破了围困巨鹿城的局面。
3. 张黡陈泽之死,陈馀弃印,兄弟反目
随着战斗的加剧,张耳感到情况危急。为救命悬的巨鹿城,他派出张黡和陈泽前去请求陈馀支援。然而,陈馀因为自己保存实力的考虑并未立即行动,最终导致张黡和陈泽的部队全军覆没。此事令张耳大为震怒,最终两人决裂。
张耳在情急之下拿走了陈馀的将印,并将其送交赵王。陈馀则心灰意冷,退出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政治斗争。
四、常山王与南皮侯
在项羽分封诸侯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而陈馀则仅封为南皮侯。张耳凭借广泛的人脉和与项羽的紧密关系,获得了比陈馀更高的封赏。陈馀对此心生嫉恨,认为自己在功劳上的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最终与张耳和项羽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最终,陈馀借兵力与齐国联合,发动了一次突袭,成功击败了常山王张耳。张耳只好重新投靠刘邦,后续的赵国权力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