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到底是否可行?虽然它并不完美,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几乎没有更好的选择。尽管如此,《隆中对》有两个重大缺陷,导致它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即便如此,这份战略建议在当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诸葛亮的核心思想是,当前群雄割据,曹操实力最强,必须避免与他正面冲突;孙权虽强,但可以联合他,而不是与他为敌。其次,荆州地理位置优越,四通八达,刘表执掌该地,但刘表的能力有限,难以稳固荆州;而益州则地理险要,刘璋的治理能力不足,因此他未能将益州发展起来。诸葛亮认为,如果刘备能占据这两地,联合孙权内修国政,待时而动,终将有机会在一场有利的时局下崛起,最终扫平天下,统一中原。
然而,这个计划的两大缺陷显而易见。首先是关于联合孙权与占据荆州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一个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荆州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是每个雄主梦寐以求的地方。尤其是孙权,从继位开始就一直图谋荆州,周瑜等大将更是为荆州付出了巨大代价。两方都盯着同一块肥肉,最终必然会发生冲突。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得到了验证,双方因荆州的争夺多次爆发激烈战斗。直到其中一方最终放弃,才得以解决。其次,《隆中对》没有考虑到刘备当时缺乏稳固根基的问题。刘备虽然有一座新野作为根据地,但那时的他手下并无强大的兵力,也没有稳固的治国基础,仅依赖关羽、张飞、赵云等少数几位将领和数千兵力。与此同时,曹操已经稳占北方,实力强大,孙权也在江东拥有雄厚的基础,两者远超刘备。刘备当时几乎没有能力直接挑战这两大强敌。
隆中对的战略设想,虽然宏大,却没有考虑到刘备在当时的实际处境,仿佛是在说“如果我中了一个亿,我就会怎样怎样”一样,不切实际。若将这一战略建议献给刘表,可能更加合适,因为刘表本身已占荆州,他可以实施诸葛亮后续的战略步骤,甚至不必担心“如何获取荆州”的问题。因此,隆中对在当时的刘备面前看起来虽然雄心壮志,但缺乏可操作性,也有“空想”的嫌疑。
此外,诸葛亮的战略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千里之遥,二分兵力”。刘备若能占据荆州和益州,势必面临兵力分散的问题,需要一方面派兵防守荆州,另一方面又要经营川蜀地区。且一旦局势突变,刘备将不得不面临兵力分散的局面。为了应对可能的局势变化,刘备不得不分兵两路:一队由上将领兵守卫荆州,向宛洛进军;另一队则由刘备亲自带领,进攻秦川。然而,荆州与汉中相隔千里,且两地有重重山川阻隔,通信和交通条件相当有限,这使得两路兵力几乎无法有效协同作战,只能各自为战。兵力分散的情况,显然违背了兵家“集中兵力”的原则,导致战略执行困难。北宋的“三苏”之一,苏洵也曾对这一战略提出质疑。他认为,既想占有荆州,又想占有益州,刘备难以兼顾这两块重地。而诸葛亮以为蜀地的险要可以自保,但如果只是防守,便容易陷入困境。一旦出击,后续力量难以维持,这无异于“瓮中捉鳖”。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政权是依赖四川地区最终统一天下的。
总结来说,虽然诸葛亮的《隆中对》展现了极高的战略眼光,但在具体实施时,忽略了刘备当时的局限性和敌人的强大,从而导致了其战略设想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