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藏医学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许多病症通过藏医治疗得以痊愈,其中包括不少疑难杂症。这些案例让藏医学名声大振,在青海西宁市还有一座专题博物馆——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专门介绍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青海藏医药博物馆是世界唯一藏医药主题博物馆,位于城北区生物园区经二路,展馆外观融合了汉藏两族建筑特色,大面积绿色玻璃映衬出蓝天、白云和周围山峦,或许也蕴含着藏医药来自自然的寓意。
馆内珍藏展示了7万余件文物,其中包括2003件国家珍贵文物,分南北两馆,北馆包括藏医史、曼唐器械等六大展厅,详细介绍了藏医学的千年发展历程、重要典籍等内容。南馆包括丝绸之路、青藏高原文明等展厅,更偏重历史文化介绍。
藏医学历史悠久,和中医学、西方医学、印度吠陀医学并称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的象雄时代,而在公元八世纪藏医就已经可以进行包括开颅手术在内的复杂外科手术,比西医要早1000多年。
展厅中展示了藏医问诊、手术、制作药品时所用的医疗器械,单是药勺种类已足够人眼花缭乱,木、铜、铁、合金、玉、骨等不同材质有不同功用和特色。
精美的曼唐展厅是馆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从病症、治疗、饮食等方面介绍了藏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曼”在藏语中指“医”或“药”,“唐”是唐卡的简称,曼唐指藏医药唐卡,是一种卷轴画,主要用于教学,这种方式不仅简单易懂,而且容易记忆,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教学方式。
《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有“不读《四部医典》,不可为人医”的说法。这部作品成书于8世纪,书中记载了200多种食物的功效,911种药材、2285种配方、1616个病种及治疗方法。2018年,《四部医典》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藏历不同于人们熟悉的阴历和阳历计法,将一年以两个月为一季,分成六个季节,分别是初冬、隆冬、春季、夏季、热季和秋季,就像中医中的四时养生法,藏医学也有独特的养生方法,人们的饮食作息会随季节变化而不同。
馆中的哲蚌时轮大佛塔为原塔等比例缩小的仿制品,原塔相传是在公元前881年为迎请佛祖传授《时轮经》而建。仿制塔高2.5米,重达1吨半,浮雕生动精致,镶嵌了珊瑚、绿松石等,看上去金光灿灿,华丽精美。
对很多人来说藏医学总带着一些神秘色彩,如果对这门古老的医学好奇,一定不要错过西宁的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