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四平攻坚战后,王兆相的调动与军队的战斗力差异
1947年四平攻坚战结束后,原6纵18师的师长王兆相并未继续留在主力部队,而是根据自己的请求,调任到了地方军分区担任司令员。这个调动并非上级的安排,而是王兆相主动提出的。许多指战员对此感到不解,大家都想继续留在前线,特别是在四平战斗后,王兆相怎么会选择离开呢?
在王兆相看来,纵队首长对不同部队的待遇有些“不公平”。6纵是由新四军第3师第7旅、山东军区第7师和李运昌一部合并而成的,下辖16师、17师和18师。三个师当中,16师是资历最老、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曾参与南昌起义并改编为红1军团;17师则专精攻坚爆破,抗战时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而18师则是由山东军区渤海军区的第一、三军分区独立旅与李运昌一部合并而成,整体战斗力较为薄弱。
在战斗中,16师和17师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尤其在攻坚战和运动战方面表现突出,而18师的表现相对较为平淡。四平攻坚战打响后,原本16师和18师并未参战。由于1纵和邓华纵队付出了巨大代价,而敌军固守待援,决定用18师来替换其他部队继续作战。尽管王兆相认为18师在四平战役中的表现并不差,但纵队首长却似乎并未完全认可,甚至对18师的战场作用存在一定误解。这种忽视,尤其在战后补充兵力时未得到充分解决,成为王兆相要求调动的直接原因。也许在之前的战斗中,18师的表现未能给纵队首长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让他产生18师是“二线部队”的感觉。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16师是一支经历过多次战斗的部队,首次在东北战场上取得的歼灭战果便来自其之前与7旅及山东第1师的合作。此后,16师在许多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攻坚战中展现了无可匹敌的战斗力。17师的爆破技术也在多个城市攻坚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在三战四平、四战四平、锦州攻坚战及天津攻坚战中,16师和17师作为总预备队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战局的发展。在三战四平时,其他部队可能一个团占领一条街道,而16师仅用一个营就完成了这一任务,这种出色的表现自然会受到纵队和上级首长的高度评价。
王兆相的调动与后期表现
王兆相要求调离部队的请求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尽管有人劝他留下,但他依旧决定前往地方军区。令他未曾预料的是,仅仅在地方军区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扩编部队的需要,他又被任命为师长。当时,东北军区正组建大量独立师,这些独立师的战斗力相对较弱,因为大多数部队并没有参与过大规模的硬仗,军区主要由民兵、游击队及一些骨干力量组成。
随着独立师的升格,王兆相和他的部队参与了长春的围攻作战。在这次战斗中,尽管战斗规划在长春与锦州之间进行权衡,最终决定集中兵力围攻锦州。12纵、6纵主力以及十多个独立师共同围困了长春,最终敌军投降、起义等局面也得以实现。锦州攻坚战、辽西会战以及长春战役结束后,沈阳成为孤立的敌军堡垒,一部分主力部队和独立师被调动前往配合攻打沈阳。最终沈阳在经过小规模战斗后被解放。
值得注意的是,在辽沈战役期间,王兆相率领的独立师并没有直接参与激烈的战斗,更多的是配合主力部队进行支援。若说他曾经指挥的18师是“二流部队”,那么此时的独立师可以算作“三线部队”。虽然后来这些独立师都被编入了主力纵队,但在诸如平津战役中,王兆相和他的独立师依然担负的是配合作用。他本人在平津战役时提出回到作战部队,但49军并未参与主战场。
结局与遗憾
随着四野部队南下中南,这些曾改编为主力的独立师依然被调配到地方执行任务。例如,第一五六师、第一五七师、第一六一师等部队在1949年夏季调归江西军区。王兆相所领导的师最终留在湖南,负责剿匪任务,参与了相对较少的硬仗。虽然这些部队在后期逐渐编入了主力部队,但王兆相和他的部队与东北战场的激烈冲突并未有太多直接关联,而他们在战争的后期,依然更多参与了配合作战和地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