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正式成立。这个纵队是由山东军区的第一师和第二师,以及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第十九旅的部队组成的,之后被调整为一师、二师和三师三个战斗单位。三位师长分别是梁兴初、罗华生和彭景文。根据战斗力的强弱,第一师战力最强,第二师次之,而第三师排名第三。第一师和第二师在东北战场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成为了主力师。
不过,罗华生的调动却让外界不解。原本作为第一师师长的他,在刚到东北不久后被调到后方军区担任军分区司令员及独立师师长,而接替他的是贺东生——一位以强硬的作战风格闻名的指挥员。罗华生的任职变动,有些人看不懂他的去向和职责调整。而实际上,军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稳定后方,负责剿匪、配合主力作战、扩编部队和支援工作等;而在前线作战的部队,则需要面对大规模的战斗任务,参与更为复杂的作战,显然这对战功的积累有着直接影响。简单来说,后方的工作重在保障,而前线的战斗才是军人荣耀的体现。
梁兴初则在这方面显得格外突出。他在1纵、6纵和10纵等多个部队中担任重要职务,逐渐从纵队副司令提升为军长,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尤以黑山阻击战最为著名。与之相对,罗华生在担任军分区司令和独立师师长的过程中,虽然没有指挥过像梁兴初那样规模的大战役,但他在推动军区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辽沈战役中,独立师的任务主要是围困长春,而锦州和辽西的战斗则由主力纵队主攻。
在辽沈战役后,罗华生所在的独立师被重新编制为纵队,参与了平津战役。战役结束后,他随主力部队一路南下,最终担任南宁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此后的几年里,他的职务不断变动,升任副军职,之后还担任过航校副校长、铁路公安部队司令员、旅顺海军基地司令等职务,逐步提升为正军级。
根据1952年全军评级的结果,罗华生被评为正军级。这一评级与他所担任的职务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军职评级会参考将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资历。很多解放后的将领职位有所升迁,而正军职通常会根据历史职务和战功进行调整。尽管如此,罗华生被评为正军级还是略显出乎意料,因为他并未在战斗中大幅度立下赫赫战功。通常,正军级的评定要求担任过较高职务,诸如团长、旅长或更高级别的职务。
不过,罗华生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在将近半个世纪后,他的职务依然很有分量,尽管他并未达到中将的标准,但他曾经与中将同台担任职务,并且在不同的职位上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