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陈胜与吴广领导的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史记》更是首次将陈胜列为“世家”,与孔子、帝王并列,可见陈胜、吴广的历史影响力是多么深远。尽管陈胜的农民起义一度撼动了秦朝的统治,然而在巅峰之后很快走向衰败,起义军不仅被章邯率领的刑徒军击溃,陈胜也最终兵败身亡。那么,为什么原本一呼百应的陈胜起义会迅速失败?伟大的战略家毛主席为此作出了深刻的点评,指出陈胜所犯的两个致命错误,令我们豁然开朗。
这两个错误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
第一个错误:陈胜脱离了自己本阶级的群众
陈胜出身贫苦,早年靠给地主当雇工为生。他与当时的伙伴们曾立下诺言:“苟富贵,勿相忘。”当陈胜自称王之后,那些曾经的伙伴纷纷前来投靠。起初,陈胜对待他们彬彬有礼,但有一个旧友并未懂得谨慎言行,时常在别人面前谈论陈胜的过去。有人指出,这个朋友的言谈不慎,损害了陈胜的威严。陈胜当然不愿回忆起昔日的苦楚,毕竟没有哪个上位者愿意让别人挖掘自己的黑历史,因此他决定杀害这位朋友。对于这件事,《史记》记载道:“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
不仅如此,陈胜对待早年的亲朋好友,也表现得极为冷漠,就连他的岳父都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岳父愤怒地说道:“怙强而傲长者,不能久焉!”毛主席曾在此处做了批注,认为陈胜犯了“功成忘本”的错误,脱离了自己原本的阶级,无法真正关心与接纳曾经支持他的群众。
陈胜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追随者?正是因为他打出了“苟富贵,勿相忘”的人设,人们认为跟着他便能过上好日子。然而,当陈胜的人设崩塌,昔日的朋友与亲人得不到他的尊重时,别人又怎能指望他遵守承诺、兑现诺言呢?即便最终要进行大权交接,那也是在天下已定的情况下,而此时陈胜未曾打下天下,便开始进行“卸磨杀驴”的行为,难怪很多人不愿意继续跟随他。李渊在造反期间,大力发放空头支票,承诺投降者都能获得官职和爵位,以此来树立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而陈胜却自毁了自己的人设,导致昔日的支持者纷纷离开。毛主席深知群众的拥护对一个领导者有多么重要,因此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强调要保持谦虚、谨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然而毛主席仍然特别重视群众基础,而陈胜却在未成功前就脱离了原本的阶层,难道不注定失败吗?
第二个错误:陈胜偏听偏信,赏罚不公
陈胜曾任用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让他们负责考察百官。然而,这两个人并未做到公平公正,反而频繁针对群臣,抓住他们的过失就严惩不贷。如果有任何人得罪了他们,或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他们便毫不留情地直接处罚,根本不通过任何司法程序。这种做法引起了大臣们的强烈不满,但陈胜不仅没有制止这两个人的行为,反而继续信任并重用他们。
毛主席在此处留下了批注:“二误”,认为陈胜偏听偏信,赏罚不明,严重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导致了陈胜的起义队伍的分崩离析。历史上无数次证明,选人用人是关键。用错人可能会对国家和组织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害。古代的统治阶级早已强调“知人善用”,然而陈胜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最终亲手制造了宠臣乱政的混乱局面。
毛主席对偏听偏信极为警惕,曾多次强调干部要“兼听”,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自己的声音。领导者要发扬民主,让下属和百姓都能发表意见,这样才能避免偏听偏信的错误。而陈胜的失败,正是源自他无法做到这一点,导致了内部矛盾激化,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总结
陈胜起义的快速崛起与迅速失败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观。许多人曾分析过陈胜失败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秦朝残余势力的强大、陈胜指挥上的错误等因素。但我认为,毛主席所指出的这两个错误,才是陈胜失败的关键。如果陈胜没有崩塌自己的人设,他的支持者可能会一直追随他,力量不会迅速消失。如果陈胜能够更加宽容,听取不同的意见,他也许能应对起义中的种种困难,而不会被章邯的军队轻易击败。
历史没有“如果”,轰轰烈烈的陈胜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成为历史上令人叹息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