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许多不同背景的人都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壮大队伍,新四军收编并改编了大量的队伍。许多队伍的领导人是从其他地方转入的革命分子,这些人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革命教育,思想觉悟较低,因此他们的行动常常与新四军的整体目标不一致,最终引发了一些冲突和问题。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起事件便是1940年12月12日发生的吴信荣、耿蕴斋和刘子仁叛变事件,又被称为“双十二事变”,震动了豫皖苏边区。这三人的背景分别如下:
吴信荣,原名吴信荣,出生在萧县杜楼的地主家庭。之前曾担任国民党的联保主任。萧县沦陷后,他以抗日名义招募兵员,组织起了一支游击队。1940年6月,他被编入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六旅第十八团,然而他对自己的未来职位产生了很大期望,认为自己加入新四军后必定会获得一个重要的职位——至少也是副旅长。然而,党组织早已对这些位置进行了安排,而吴信荣并非合适人选。这让他感到极为失望和愤怒,尤其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营长,仍需听从团政委和参谋长的指挥时,内心的失望和愤怒愈发加剧。他认为,自己曾为新四军带来队伍,但现在却被剥夺了权力。
耿蕴斋,同样是萧县黄口人,原为国民党区长,萧县沦陷后,他招募兵员,组成了自己的队伍,外号“兵贩子”。1938年,苏鲁豫支队将其收编为“苏支”第七大队。然而,耿蕴斋并未安于现状,很快带领队伍返回老家。党组织多次进行教育,但他始终不愿归队,最终被新四军第六支队收编,担任队长。不久后,他升任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然而党给予他的只是一个虚职,实质上却剥夺了他的兵权。感到被“明升暗降”的他,心中不满,带着警卫连再次返回萧县,与吴信荣会面。两人一见如故,心照不宣,迅速形成了同盟。
刘子仁,永城县芒山人,原为冯玉祥部队的团级军官。1930年,军阀混战,刘子仁投靠了蒋介石。然而,随着日军的进攻,刘的军队遭到重创,最终他决定转投新四军。在鲁雨亭的领导下,刘子仁加入了抗日游击队,并被新四军收编。凭借自己善于伪装的能力,他很快得到了提拔,成为第四纵队第六旅十七团的团长。表面上,他在新四军中表现得非常忠诚,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然而,在实施对耿、吴二人的抓捕计划时,刘子仁却在背后悄悄告知二人即将发生的“鸿门宴”,并煽动他们进行反叛。由于他的背叛,抓捕计划彻底失败,二人决定走上与新四军对立的道路。
接下来,党内为应对这一叛变召开了会议。吴信荣的弟弟吴芝圃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继续与吴、耿和谈,希望通过和平解决问题;二是通过设下鸿门宴,乘机扣押二人。会议最终决定采取第二种方法。然而,由于刘子仁的泄密,计划被提前暴露,二人没有赴约。
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党决定通过和谈的方式解决问题,派李忠道前去与二人交涉。当李忠道见到吴信荣时,吴立即质问他为何设置鸿门宴,显然,二人已不再相信党的说辞。李忠道试图解释,称这一切都是有人挑拨,但二人已经做出了决绝的决定,软禁了李忠道。最终,随着叛变事件的加剧,吴、耿、刘三人的叛变不仅给新四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还将他们带到了国民党的怀抱。
此后,国民党高层对他们的叛变表示欢迎,尤其是刘子仁和耿蕴斋的表现获得了高度评价。汤恩伯等国民党高官亲自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蕴斋为苏鲁豫皖边区第一纵队少将司令,刘子仁为副司令兼第二支队队长,吴信荣则被任命为第三支队队长。三人的叛变不仅使新四军损失了大量兵力,还让他们带着相当数量的地方干部加入了国民党阵营。
随着叛变的进一步发展,刘子仁、吴信荣和耿蕴斋逐渐暴露出他们对共产党的彻底敌视。刘子仁尤为狠毒,他不仅屠杀无辜党员,还设立情报站,捕杀、诱杀共产党人员,并大肆搜刮百姓。三人都把共产党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无法摆脱地主出身的桎梏。尽管他们的罪行逐渐被揭露,但由于刘子仁的毒辣手段,党组织的恢复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42年,吴信荣因病去世,而刘子仁和耿蕴斋的下场则更加凄凉。1951年,耿蕴斋因叛变被捕,经过表态悔过后被释放,回到家中务农。而刘子仁因屠杀党员被判死刑,后因政策变动被撤销死刑,最终过上了与历史责任相违背的生活。
这场叛变虽然历经风波,最终却给三人的叛徒身份定下了铁的标尺。
上一篇:从良渚出发,看见五千年治水文明
下一篇:又一国!非洲迎来“二次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