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报中将,却最终被授予上将,且得到了伟人毛主席的认可,认为他必须进入中央委员的名单。这位人物究竟有多么不凡呢?
1955年,中国首次进行军衔授予。在正式公布名单之前,中央让陈奇涵自行填报自己的军衔。当时,陈奇涵填报的军衔是“中将”,然而,最终授衔时,他却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更令世人惊讶的是,在随后的中央委员选举中,毛主席亲自提名他,认为他是必须在名单上的人。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陈奇涵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才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和认可呢?
陈奇涵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其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他当年毅然决然放弃国民党,投身于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陈奇涵出生在江西,28岁时从滇军讲武堂毕业,随后加入国民军,并在黄埔军校深造。在广州,他曾亲眼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了解了共产党为人民谋福祉的目标,这使他对共产党产生了强烈的向往。最终,在陈赓等人的介绍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
然而,当时国民党发布了一项要求跨党党员做出选择的命令,陈奇涵已经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少校军事教官,前途光明,待遇优渥。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谁能放弃优越的职位,转身选择清贫的生活呢?但陈奇涵没有犹豫,他毅然做出了选择,宣布退出国民党,辞去了职位,放下皮鞋穿上草鞋,带领一群共产党党员回到了家乡江西,开始了革命活动。
在家乡的革命岁月里,陈奇涵并没有停下脚步。为了推动革命,他多次往返于赣州、南昌等地,积极组织党内事务,并创办了印刷厂,出版报纸,第一篇刊登的文章便是郭沫若先生的战斗檄文。可以说,陈奇涵无疑是江西革命旗帜上的一面鲜明标杆,毛主席也称赞他为这片土地上的杰出人物。
有一天,蒋介石向陈奇涵发出了邀请,希望他担任侍从室主任的职位。然而,陈奇涵出乎蒋介石的意料,直接拒绝了这个邀请,并且以生病为由解释自己无法接受此职。蒋介石最初并未察觉异常,认为陈奇涵可能真的生病,但他万万没想到,朱德方面也向陈奇涵发出了邀请,希望他出任南昌教育团的参谋职务,而陈奇涵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
这让蒋介石感到有些尴尬,陈奇涵的拒绝不仅意味着他彻底脱离了国民党的阵营,也意味着他正式加入了共产党。在南昌起义期间,陈奇涵担任军官教育团的重要职务,负责为朱德、周总理等提供安保工作。
随着战争的进程,陈奇涵的职务也逐渐升迁。1928年,中央委任他为中共赣南特委的军事部长和江西军事部办事处的主任。随着他职务的不断提升,国民党也开始对他进行打压。一位国民党的师长甚至残忍地杀害了陈奇涵的两个弟弟,并焚毁了他家的房屋,悬赏5000大洋追捕他,但陈奇涵并未因此屈服。反而,在这一系列打击后,他成功地领导了多次农民运动。
在建国后,毛主席亲自提名陈奇涵为“九大”代表,不仅因为他自身卓越的能力,还因为两人早在红军时期便有着深厚的渊源。陈奇涵曾多次为毛主席和朱德提供支持,在江西期间,他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落脚点,为中央苏区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陈奇涵作为毛主席的重要战将,始终不离不弃地支持毛主席。在红军时期,陈奇涵积极参与战斗,承担重要任务。毛主席的红四军到达江西时,陈奇涵不仅帮助筹措粮款,还为毛主席和红四军安排好住处,确保他们在江西的行动顺利进行。一次,他与毛主席一同品尝了江西当地的特色蒸笼粉菜,毛主席还为其取了个别名“四星望月”,寓意着当时人民的期盼。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奇涵被调任中央军委,担任军队教育和训练工作。毛主席提议他担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负责守卫延安东北的防线。陈奇涵在此地与国民党进行激烈的斗争,不仅加强了与群众的联系,还修复了黄河防线,为抗日做出了极大贡献。
陈奇涵的坚定信念和为人民谋福利的精神,一直贯穿于他的一生。无论是担任职务还是与国民党斗争,他始终将党和人民放在首位。陈奇涵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1955年,陈奇涵被授予上将军衔。尽管他最初填写的是中将,但中央认为他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最终授予了他上将军衔。而毛主席也亲自提名他作为“九大”代表,并且特别指出,陈奇涵是赣南农民运动的旗帜。
1962年初,陈奇涵曾陪同朱老总重返井冈山,回忆起那段风雨同舟的岁月,两人均感慨万分。朱老总赠送陈奇涵一盆兰花,陈奇涵细心照料,常常以此怀念与朱老总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
陈奇涵将军的一生,就如同这盆兰花,清雅高洁,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初心,绝不为高官厚禄所动。